盛夏的皖北平原,日头刚沉入地平线,太和县税镇镇邹桥村的100余亩杨树林便热闹起来。村民们手持电筒,四处游走,林间泛起点点微光。在这里,一场与金蝉的“夜间约会”正式拉开序幕。 “今天这片林子出土的多不?”近日,村民徐起肩上挎着塑料桶来到邹桥村的金蝉养殖基地收蝉,他边向一旁的村民询问,边用手电筒的光扫过树干,在粗糙的树皮上留下晃动的光斑。随即,他麻利地用手指捏住一只刚爬上树干的金蝉,轻轻放进桶里,“头拨刚出来,你看这小家伙,嫩得很。” 邹桥村的杨树林是出了名的“宝地”。成片的杨树高大挺拔,浓密的枝叶遮挡住夏日的暑气,树下的土地松软湿润,正是金蝉的“天然产房”。 村党委书记范彩侠蹲在林地边,发现泥土里隐约可见几个手指盖大小的孔洞,“这都是金蝉的出口,白天它们藏在地下吸食树根汁液,晚上趁凉快就往外钻。” 金蝉俗称“知了猴”,因风味独特成为一道特色佳肴。近年来,人们对金蝉的需求量很大,且蝉蜕是一味常用中药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养殖金蝉的前景非常广阔。 经过多番考察后,该村村集体先后共计流转100余亩土地,专门建设生态金蝉养殖基地,并筹资购买了一批蝉卵进行试养殖。林间的杂草、树上落下的昆虫都是金蝉的好食物。金蝉的粪便还能为土壤增加营养,为树林提供养分。 “可别小看这小东西,一只能卖一块钱,目前基地养殖的金蝉已被顾客提前预订,供不应求。”范彩侠晃了晃手里的桶,沉甸甸的分量让她满脸笑意。 价格稳定的同时,金蝉产量也在成倍增长。预计到2026年,村里人工养殖的金蝉亩产量将达到10000只以上。每年7月上旬金蝉上市期间,村委会都会雇佣10余名村民前来收集,为他们增加一些家庭收入。 今年,邹桥村生态金蝉养殖基地新增40余亩地建设冲洗车间和储存冷库,注册专利商标,定制专有包装。为充分利用林地,当地还在地面放养土鸡、大白鹅,全程生态散养,使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小小的金蝉像一块块从泥土中钻出的“金疙瘩”,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而且“钻”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路。税镇镇党委委员郭晓晗说,接下来,邹桥村将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坚持把特色养殖产业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引导村民大力发展金蝉产业,让小产业释放大活力,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