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2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身份得到确认,其中一位是临泉人 请记住他的名字:韦恒兰

2025-9-17 08:59|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528|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任刚 通讯员 杜建龙 于玲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9月12日上午,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目前,已迎回的前11批98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完成鉴定比对,已为2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确认身份,其中包括临泉籍烈士韦恒兰。

  烈士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9月15日,记者来到临泉县韦寨镇韦周行政村韦大营庄,走访韦恒兰烈士亲属,寻访英雄的过往。


  家人追忆:

  “他高大壮实,不怕吃苦,1950年4月离家参军”

  9月15日,在临泉县韦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李永生陪同下,记者来到韦周行政村韦大营庄韦恒昌老人的家。

  84岁的韦恒昌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子女围在身旁。电视里循环播放着央视新闻:9月13日,第十二批30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松柏间,礼兵抬着覆盖国旗的棺椁缓缓前行,军号声透过扬声器传来时,老人的眼眶瞬间泛红。他反复擦拭眼角的泪水,声音哽咽着,言语中满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遗憾:“大哥也安葬在这里……可惜啊,爸妈再也看不到这一天了。”听着韦恒昌发颤的声音,坐在一旁的儿子韦久峰赶紧递上纸巾。

  老人所说的大哥便是韦恒兰烈士。他生于1926年,兄弟五人中排行老大,比排行老四的韦恒昌大16岁。

  如今,在韦大营庄,韦恒昌的年龄最大,也是村里唯一能回忆起韦恒兰当年模样的人。“大哥是1950年4月离开家的。那时我还不到10岁,只能依稀记得一点他的样子,高大壮实。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他不怕吃苦,啥活都干。”因年龄差距较大,韦恒昌与大哥平时交流不算多,但大哥出发当天的场景他至今记得:“有一天早上醒来,我发现家里没了大哥的身影,问了爸妈才知道,他当兵了,去保家卫国。”

  韦恒昌说,参军期间,韦恒兰多次给家里寄钱贴补家用。家人曾尝试给韦恒兰寄过书信,但一直没有收到回信。直到一个夏天,家人收到一封来信以及两枚部队肩章,里面仅有短短几个字:韦恒兰牺牲了。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一家人瞬间放声大哭。

  但韦恒兰是怎么牺牲的?又安葬在哪儿?家人全然不知,这也成了一家人的心结。

  多年来,韦恒兰的兄弟中,老二、老三、老五陆续离世,如今只有韦恒昌还健在。“父亲总是期盼着有一天能得到关于大伯的消息,哪怕只是一丝一毫。”韦久峰说。

韦恒昌一家在观看央视新闻


  身份确认:

  曾立四等功2次 牺牲于1953年7月7日

  记者从临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到,韦恒兰烈士的身份确认工作早在3年前就已启动。2022年7月23日,接到上级关于“在韩志愿军烈士亲属信息采集”的通知后,临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立即成立专班,全力推进寻访采集工作。

  工作人员兵分两路,一方面,利用各街道、乡镇的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群发布寻亲启事,发动系统内所有工作人员转发扩散;另一方面,深入各村居、社区,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当时,韦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在韦大营庄入户调查时,向村民询问“韦恒兰”的相关信息。两名年迈的村民回忆:“村里有这个人,当兵了,但是不知道他去了哪个部队,后来才听说他在战场上牺牲了。”

  循着这条线索,工作人员找到韦恒昌并采集了DNA。2023年6月,上级反馈DNA比对成功,最终确认韦恒兰是韦寨镇韦周行政村韦大营庄人。

  据了解,韦恒兰是第七批迎回安葬的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生前,他服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73师218团,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曾立四等功2次。韦恒兰牺牲于1953年7月7日。

  寻亲成功后,临泉县及时落实了烈属待遇,协助韦恒昌申请办理并补发了烈士证明书,同步完成烈属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确保各项优待政策精准到位。

  烈士后人:

  将赴沈阳祭扫 家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在民政部为韦恒兰烈士补发的证明书中,清晰标注着他牺牲的时间和地点:1953年7月7日,在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场牺牲。尽管年代久远,韦恒兰牺牲的具体细节已无法求证,但72年前的这一天,确有一场激烈的战斗正在进行。

  据《解放军报》、央视军事频道等报道:1953年春夏之交,朝鲜战场虽已进入停战谈判阶段,但美国仍试图通过扩充南朝鲜军备拖延战争,谋求更多利益。为推动停战谈判顺利达成,志愿军司令部果断发起“夏季反击战役”。7月6日,218团奉命攻占铁原郡西北侧的281.2高地。拿下高地后,部队随即陷入激烈的防御战。敌人疯狂反扑,218团官兵坚守阵地,连续四天击退敌人47次进攻,共歼灭敌人2000余人,因战绩卓著获23军通令嘉奖,成为23军在朝鲜战场作战表现最突出的两个团之一。而韦恒兰牺牲的7月7日,正是攻占281.2高地的第二天。

  “大伯为了保家卫国,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更多人铭记历史,崇尚英雄。”韦久峰坚定地说,“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没办法长途奔波去沈阳。等时机成熟,我会代替父亲,还有已经逝去的爷爷奶奶,去一趟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亲自给大伯磕个头,告诉他,全家都记着他,家乡人民也记着他。”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