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2025年全球活动主题确定为“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 阜阳作为农业大市,正以“百亿粮仓”的硬实力守护粮食安全。近日,记者对话三位农人——种粮20载的张涛凭科学种植创亩产新高,“90后”徐松松以智慧农业激活田野,胡建增借产业链延伸粮食价值。他们的故事,藏着阜阳何以“百亿粮仓”的答案,也是“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鲜活注解。 “老把式”念好“种粮经” “亩产1300斤,这收成睡觉都踏实。”一场秋雨过后,颍州区程集镇贾庄村的种植大户张涛,攥着刚掰下的玉米棒,笑意从眼角漫开。 经过“雨口”抢粮,张涛种植的700亩晚播夏玉米,仅剩80亩尚未收割。这位有着20年种粮经验的“老把式”,脚下的土地藏着稳产的密码。 拨开一人多高的玉米秸秆,宽窄行间距、株距精准到厘米,叶片虽沾着尘土却透着韧劲。 “往年一亩只种4000多株,今年提到6500株,密度上去了,产量更有底气。”张涛蹲下身,指着根部的滴灌带解释,面对前期玉米生长的不利天气,它便是抗旱的“秘密武器”。 “苗期缺水时,手机点一下,水和肥顺着管道直接送到根上。”张涛点开手机里的灌溉记录,展示智慧农机带来的轻松和便捷。 相比过去“大水漫灌”,水肥一体化管理不仅提高了田管效率,节水节肥效果也更加明显。 张涛算了一笔账:每亩滴灌设备、种子以及控旺剂成本增加约200元,但亩均化肥用量减少5公斤、灌溉节水约150立方米,亩均节本增效约240元。 田埂另一头,“田管家”申路也赶到现场,“趁着雨隙,尽快组织收割机进行扫尾作业。” “以前雇人干活得盯现场,现在‘田管家’比我还细心,种粮成了省心活。”张涛流转的地块,由申路创办的农机合作社实施社会化服务,从旋耕、精量播种到病虫害飞防,全流程托管,实现粮食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耕作向精耕细作转变。 得益于科学种植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加持”,2024年安徽省农业农村厅通报的主要粮油作物高产典型中,张涛承担的163亩玉米高产攻关项目,以实测亩产1082.8公斤高居榜首。 夕阳西下,张涛站在田埂上远眺,连片的玉米田与远处的灌溉泵站构成壮阔图景。“打算明年扩大流转规模,把密植技术向更多乡亲推广。” 从张涛的700亩玉米田,到颍州区44.4万亩耕地,再到阜阳全域的高产良田,密植技术扎根田间、智能设备守护长势、水利网络保障灌溉、“田管家”服务上门……这些细微的变化,共同编织出阜阳粮食连续17年超百亿斤的丰收图景,让“百亿江淮粮仓”的根基愈发坚实。 “新农人”田间织就“智慧网” 寒露时节,在阜南县柳沟镇大徐村的田野里,“90后”徐松松拨开翠绿的枝叶,花生果外壳轻轻一捏便裂成两瓣,红白相间的果仁饱满厚实。 “看这饱满度,‘红宝粒’花生长势很不错。”这名33岁的“新农人”,裤脚还沾着泥土,手机已拨通收购商电话,田间地头直接敲定一笔订单。 2015年大学毕业的徐松松,如今已是乡亲们眼中的“田秀才”。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是大学期间的一次英国之行:“三个人打理上万亩农场,全程机械化操作,彻底颠覆了我对农业的认知。” 初回家乡时,徐松松发现村民仍沿用“看天吃饭”的老办法。带着“让家乡农业变现代”的念头,他一头扎进了黄土地。 2016年在河南正阳考察时,徐松松盯上了耐旱耐贫瘠的花生:“既能与小麦轮作改良土壤,又能填补市场缺口。” 可当他推广大规模种植时,老农户直摇头:“花生‘金贵’,人工种收太费劲。” 为破僵局,徐松松咬牙买下阜南县第一台植保无人机。首次演示时,村民围着无人机啧啧称奇:“这铁疙瘩能比人打药还匀?” 当看到无人机不到半小时完成30亩地作业,不仅工作效率高,还能节省农药时,质疑声变成了赞叹声。 有了先进农机的助力,再加上当地政府的支持,当年村民连片种植花生1000多亩,并取得了预期效果。 “种地得靠‘芯片’和‘智慧’。”为培育适合本地的品种,徐松松带队往返对接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请来专家手把手指导,历经成千上万次试验,终于在2022年选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鲜食花生新品种“红宝粒”,并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认定,在安徽、河南、河北等省大面积推广种植,亩产达到600斤以上。 另外,他还参与了花生种子自动分类、种子包衣拌种等设备的研发和花生种植地方标准制定,已有10项技术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获批2项地方标准。 为了让乡亲们从辛劳的农业生产环境中摆脱出来,与现代农业接轨,2019年,徐松松牵头创建了全县第一支植保无人机作业队,每年开展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近70万亩次;创新构建“专业合作社+村联合社+小农户”服务模式,提供耕、种、防、收、销等服务,帮助小农户亩均节省成本55元、增收160元以上,年直接带动村集体收入115万元…… 如今的柳沟镇,在徐松松的带领下,北斗导航拖拉机往来穿梭,5G农情监测站实时记录,无人机空中作业,直播镜头里的“水果玉米”直达全国…… 从一台无人机到全套智慧装备,从引进品种到自主育种,在“百亿江淮粮仓”转型路上,越来越多的“徐松松”扎根田野,用科技与汗水让这片土地持续焕发新生。 一粒麦的“产业之旅” 天刚放亮,位于颍东区的安徽谷丰源食品有限公司原料区便响起货车的引擎声。 一辆满载小麦的货车缓缓停靠,车斗升起,金灿灿的麦粒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在暂存仓里堆起小山。 “入库储存前,要对小麦水分、容重、不完善粒等进行检测。”公司车间主任朱小同指尖捻开一粒饱满的麦粒,“品质不错,达到一等粮标准。” 正说着,隔壁生产车间的机械响声扑面而来,小麦开始了它的“升精”之旅:先“体检”——振动筛抖落泥土,去石机分离出暗藏的小石子;随后来到制粉车间,经过研磨和相关工序,麸皮与胚乳精准分离,雪白的粉粒通过气动管道,像云朵般飘进储粉仓。 500吨小麦一天就能变成优质面粉。”公司负责人胡建增指着中控屏,屏幕上研磨压力、出粉温度等多项数据实时跳动。 工艺升级,生产能力提升,效益如何? 胡建增介绍,过去生产通用面粉,一吨最高卖3000元;现今按照客户提供的规格书,精准生产高端产品,一吨能卖到4000多元。 同样的粮食,价格提升了三成以上,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一改变,得益于当地小麦种植品种的调整。 前些年,当地政府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的订单模式,推广种植低筋、中筋、强筋小麦新品种。 在当地政府的牵线搭桥下,2021年起,谷丰源食品在颍东区老庙、口孜等乡镇发展订单小麦基地8万亩,既稳定了生产所需的粮源,又带动了群众增收。 低筋小麦能够加工成蛋糕、饼干粉,中筋小麦用于制作蒸煮类面粉,高筋小麦可加工成面包、汉堡……有了优质粮源,针对下游企业对面粉的要求,研发人员“精耕细作”,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目前,这家企业全年消耗小麦15万吨,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本地。 上午10时,刚刚生产出来的一批面粉装上货车,直奔园区的安徽众侑食品有限公司等食品企业。其余优质面粉将继续转化为面包、糕点,端上消费者的餐桌。 从一粒普通的小麦,到一袋香甜的面包,阜阳的“百亿粮仓”正沿着产业链的脉络,书写着从“量”到“质”、从“种”到“吃”的蝶变故事。 “接下来,还要和更多食品厂合作,让更多阜阳小麦变成面包、饼干,让‘百亿粮仓’不仅产量高,价值更高。”胡建增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