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随着纪念日临近,阜阳益爱志愿者协会负责人郭如意的脚步也愈发匆忙。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带领志愿者走访老兵、记录生平故事,已是第12个年头。随着抗战老兵逐渐离去,志愿者的重心已逐步转向志愿军老兵群体。连日来,他们循着征集到的线索,走遍阜阳各县市区,只为留住老兵们的烽火记忆,定格他们晚年安享的笑容。 百岁李俊生:生日连着纪念日 “来客啦!”因为此前一天得知有客来访,10月13日一大早,李俊生老人便早早起身,换上了最珍视的“正装”—— 孙子军训时配发的迷彩服。他还再三叮嘱女儿,将自己在朝鲜战场上获得的勋章,特别是当年军装上那枚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牌,仔细用回形针别在胸前。阳光下,胸牌的字迹虽有些斑驳,却依旧闪耀着特殊的光芒。 李俊生家住太和县大新镇花园村,再过十多天,他就要迎来100周岁生日,巧合的是,他的生日在10月26日,与抗美援朝纪念日紧紧相连。“那一年,我就是在25岁生日的前一天,踏上了异国征战的土地。”老人坐在凳子上,手指轻轻摩挲着胸前的胸牌,眼神飘向远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李俊生的哥哥李俊杰,1948年就参加了解放军,跟随粟裕将军南征北战,参与过渡江战役,解放后还驻守西藏卫国戍边。1951年下半年,镇里传来征兵消息,受哥哥影响,李俊生没丝毫犹豫就报了名。 入伍后,李俊生被分配到23军67师炮兵团。在山东经过一个多星期的集训,他便和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接替战功赫赫的志愿军22军,投身抗美援朝战场。彼时,战争已进入中后期,前线呈现拉锯胶着状态,战斗比前期更为残酷。 战歌里藏着热血 “白天躲着敌人的飞机,晚上摸黑行军。” 李俊生回忆,部队刚抵达朝鲜元山,就遭遇了敌人的大规模空袭。地面防空火力全开,当场击落击伤敌机数十架。那场战斗,部队一下子打光了近3个月的高炮炮弹储备,也让李俊生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此后,李俊生所在部队驻守在三八线附近,小规模战斗冲突从未间断。他所在的战防营,主要操作无后座力炮,负责防御敌人的坦克和装甲车突袭。1953 年停战协议签订前夕,中美军队在钉子山爆发了一场激烈战斗,连降七天七夜大雨,战斗也持续了七天七夜。 李俊生记得清清楚楚,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只顾向敌人射击,连续击毁击伤多辆装甲车,直到战斗结束,才发现棉裤被流弹灼出一个洞,棉花都烧成了黑色。“再偏一点点,这条腿恐怕就保不住了。” 老人语气里满是对过往的坦然。 战争结束后,李俊生胸戴大红花回到家乡。当村头的母亲看到他时,一把将儿子抱在怀里,一边捶着他的肩膀,一边放声大哭。后来他才知道,因为战场上通讯不畅,母亲曾以为两个儿子都牺牲在了前线,差点把眼泪都哭干了。 岁月在老人脸上刻满皱纹,但战场上的记忆从未褪色。临走前,李俊生突然挺直腰板,唱起了当年的《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歌声虽不洪亮,却字字铿锵,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九旬吴凤廷:与黄继光、邱少云同军,山头挖洞御敌 在距离花园村不远的张楼村,94岁的吴凤廷老人也是一名志愿军老兵。 前几年,吴凤廷还常在女儿的陪伴下,到李俊生家串门聊天;如今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就总让闺女帮忙给 “老哥哥” 打电话。哪怕两人耳朵都有些背,听不清对方说啥,也会乐呵呵地唠上半天,那份战友情,从未因岁月而变淡。 吴凤廷是志愿军第15军44师131团的战士,而著名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正是他的同军战友。1951年秋天,吴凤廷应征入伍,因表现突出被选入特种兵部队,不仅要操作炸药包、爆破筒等武器,还承担着侦查敌情、向上级汇报的任务。 吴凤廷回忆,敌人的飞机经常来轰炸,大家就钻进挖好的通道里隐蔽;等敌人的地面部队冲上来,大伙就端起武器、扛着爆破筒冲出去,一次次把敌人的进攻打退。“没别的想法,就想着守住阵地,不让敌人往前一步。” 战争结束后,吴凤廷被分配到合肥,当了几年汽车工人。1958年,他主动申请返乡,从此扎根农村。如今回忆起在朝鲜的日子,老人总忍不住感慨:“战争牺牲了太多战友,可如果我们不打那场仗,后代子孙就要打,也不会有现在的和平生活。” 12年坚守:让老兵故事永远流传 短短两天时间,郭如意等志愿者走访了阜阳各县市区的十多位志愿军老兵。 由于年事已高,不少老兵记忆力衰退,记不清太多过往细节,还有些老兵常年卧床,连说话都很吃力。但即便如此,每当聊起当年参军入伍、奔赴战场的经历,老人们的眼神都会变得格外明亮。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我既为牺牲的前辈感到悲痛,也为这些活着的英雄骄傲。”郭如意说,益爱志愿者协会12年来,他和志愿者们累计走访过数百位老兵,在为老兵们送去各地兄弟志愿者协会和铁血老兵公益的慰问金同时,不忘用相机记录下老兵们的生前影像。在志愿者们看来,每一次记录,都是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致敬。“志愿军老兵用血汗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故事不能被遗忘,他们的功绩值得永远铭记。” 随着抗美援朝75周年纪念日的临近,阜阳益爱志愿者协会的走访仍在继续。他们带着相机、笔记本,穿梭在乡村小巷,用文字记录老兵的生平,用镜头定格他们的笑容。郭如意说,他们会把这些故事整理成册、制成影像,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峥嵘岁月,让志愿军精神代代相传。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