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党报记者在基层】科技方种出“吨半粮”

2025-10-29 09:29|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1246|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梅飞 通讯员 崔粲 潘海龙|来自: 阜阳日报

   10月24日,颍上县江店孜镇的“水稻—小麦周年绿色吨半粮”高产示范片满目金黄。一束束稻穗籽粒饱满,在秋日的阳光下泛着光泽,映出一派丰收景象。当日,由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及安徽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专家组成的团队对其中几亩地进行了现场实收测产。

  “实收亩产达到826公斤,粮食周年亩产稳稳超过1.5吨!”得知测产数据后,承接示范项目的种植户宋廷周语气中难掩激动。

  “从测产情况看,这片水稻穗数足、籽粒多且饱满,产量三要素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颍上试验站站长王冠军说。

  检测显示,该示范区亩均用肥量为氮17.8公斤、磷6.2公斤、钾7.2公斤。按每生产100公斤稻谷氮吸收量为1.8公斤、磷吸收量1.0公斤、钾吸收量2.2公斤标准计算,输入输出基本平衡,氮、磷、钾得到高效利用。每亩水稻碳中和量15.3公斤,首次在这一区域达成高产与固碳的双重目标。

  今年水稻生长后期遭遇持续阴雨寡照,为何仍能实现高产?

  宋廷周道出了背后的“秘密”:示范片以“光—温—水—土—能—粮—碳协同优化管理”为核心,通过优选节能型绿色品种、针对性重构丰产接茬模式、构建均衡高质量健康群体、全生育期好氧灌溉、周年氮素高效绿色利用、新型专用肥料与精准运筹、后期叶面养分调控等技术“系统化”创新,突破了稻麦生产“碎片化”单一技术结构性梗阻,平衡了“资源—环境—产出”关系,实现了稻麦生产“季季增产、周年高产”。

  作为种了半辈子地的“老把式”,宋廷周以往靠经验管田、靠天收成。如今,科研人员经常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病虫害防控与科学田管,实地测水测肥。

  “手机可以收到实时监控数据。

  什么时候打药,什么时候放水,都由农业专家指导操作。”宋廷周边点亮屏幕边介绍,科技赋能,让他种田更有底气,收益也更稳定。

  目前,颍上县构建的“水稻—小麦周年绿色吨半粮”技术模式,已形成“品种—技术—装备—模式”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推动安徽沿淮区域建成全国“绿色吨半粮”技术策源地提供了样本,大面积应用前景广阔。

  “明年起,我们将扩大示范点范围,带动更多农户应用绿色高效种植技术,实现稳产增收。”王冠军望着无垠的稻田,语气坚定。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