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杰:最后的拐杖校长 想把一辈子的教学经验留下,为阜阳教育事业再做一点贡献 守着记忆,盼着传承 10月24日,颍东区阜蚌路的阜阳京九实验学校的校园里寂静无声。 记者时隔5年再度探访,昔日书声琅琅、人声鼎沸的校园早已物是人非。敞开的教室门内,一排排桌椅整齐排列,部分黑板上未擦去的板书痕迹,默默诉说着这所民办小学的辉煌过往。 今年夏天,这所办学近30年的学校走完了育人旅程,送走最后一批学生后,校园里便只剩常年居住在二楼寝室的任杰,以及儿子为他聘请的护工。 原校长办公室的角落,一块“XX养老服务中心”的招牌格外醒目。 任杰告诉记者,不久前有养老服务机构的负责人找上门来,打算利用这块地方,改建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目前相关谈判已经进入尾声,或许不久的将来,这座曾培养无数留守儿童的民办小学,将“由小转老”,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校园的使命即将改变,但作为这场变迁中最执着的留守者,任杰舍不得离开这片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土地,更放不下心中未竟的教育使命。 残躯藏志,改变人生 任杰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写满了“倔强”。1955年,他出生于界首乡下,3岁时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6岁那年,当其他孩子在父母呵护下走进学堂时,任杰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踏上了“爬着求学”的道路。 没有家人接送,他就四肢着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匍匐前行。手掌磨破了,就裹上布条继续爬;裤腿磨穿了,就顶着寒风咬牙坚持;面对路人异样的眼光,他却毫不在意,因为他明白,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改变不幸的命运。 艰苦的童年生活,磨砺出他远超常人的坚韧意志。1977年恢复高考,任杰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师范大学马鞍山师专外语系,用知识为自己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门。 大学毕业后,任杰义投身教育事业。凭借勤恳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独到的教学理念,他迅速在教育界崭露头角,不仅成为备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更先后以特邀代表、特聘教师的身份,多次国内高校的讲坛,用实力证明了“残疾不等于平庸”。 1992年,在城郊中学任教的任杰,第一次接触到民办教育。一次参加国际教育工作者会议的经历,让他深受启发。结合多年教学心得,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研究一种“不布置课后作业、三年学好中学六年外语”的创新教学方法。 拓荒民办,硕果累累 1993年秋季,任杰在当地一座农家小院里,创办了针对留守儿童的民办小学。没有宽敞的教室,人手紧张,他就拄着双拐,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凡事亲力亲为。1996年,首届初三学生参加省高中外语会考,及格率100%,优秀率高达97%,一时间,这所“小院里的学校”声名鹊起。 1999年,任杰离开城郊中学,登记注册“阜阳京九实验学校”,正式开启了规模化办学之路。2001年,随着学校影响力不断扩大,报名学生急剧增加。在家长们的强烈要求下,任杰以“预交三年学费”的方式凑集资金,再加上社会借款,在当时地处偏僻的阜蚌路买下10亩地,建成了如今这所设施齐全的校园。 2002年中考,学校66名考生全部达到建档线,用实打实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认可。 2014年8月,任杰的34万字著作《中国图论教育学》由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部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书籍,成为他教育生涯中珍贵的结晶。此外,他还分别完成10部教学科研著作,范围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数学教学、外语教学、新儒学、新学义(衍圣学)、社会学、人学、法学等。 随着学生们的离开,昔日热闹的校园也变得落寞。这位七旬老人拄着双拐,守着空荡荡的校园,仍在整理着自己的教学笔记和研究成果,“现在学校虽然停办了,但我想把这些经验留下来,能为阜阳的教育事业再做一点贡献,就心满意足了。”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