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 中国共产党 一百年的奋斗历程 也是无数党员如炬火般 燃烧自己的历程 这段历程 亦包括阜阳一位传奇的老党员 18岁 身怀六甲,丈夫被抓 她选择勇敢面对 在困难的洗礼中挑起家中大梁 24岁 淮河咆哮,人民受灾 她选择冲锋在前 在治淮工地上创造奇迹 她就是 受到毛主席接见并给予亲笔签名 有着63年党龄 两次荣获“特级治淮劳模”的李秀英 她是治淮功臣,两次荣获特级劳模 1927年,李秀英出生于颍上县城,4岁时过继到新集镇的舅舅家。13岁那年,黄河泛滥夺淮,汹涌的洪水差点要了她的命。自此,她就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跟大人一起打河坝,不能再受洪水的气。
李秀英接受表彰
新中国成立后,李秀英积极组织妇女工作。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后,李秀英动员并带领20多名农家女,组建了“治淮娘子军”,加入到了淮河治理队伍中。因为工作突出,她两次被评为“特级治淮劳模”。
李秀英接受表彰
1951年,颍上县润河集分水闸工地上,为赶在汛期前的7月完工,4万名民工分成两班,夜以继日施工。他们要克服技术条件落后的困难,完成2000多万立方米的土方,这对当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李秀英在润河集分水闸工地现场
李秀英迎难而上,带领“治淮娘子军”挖土方,垫大坝,巾帼不让须眉。“当时没有运输机械,打坝子全靠担挑子,我一下午就压坏了4根杠子。”李秀英回忆说。
李秀英在润河集分水闸工地现场
在施工一线,李秀英不只一次累倒在地,有人劝她回家休息,她却笑着说:“大闸不修好,我就不离开工地。” 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留下珍贵签名
1951年10月,李秀英作为农业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周总理来到李秀英座位前,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就是特级治淮模范李秀英,毛主席握着李秀英的手,边点头边微笑说:“我知道你,淮河治理得怎么样了?”李秀英作出回答后,双手将自己手中的《治淮劳动纪念册》笔记本递给毛主席。毛主席微笑着接过,为她留下了签名,并勉励她在治淮一线努力工作。
毛主席为李秀英签名
当晚的妇女代表聚会晚宴上,邓颖超、钱正英也和李秀英合影留念。从那以后,这本有着毛主席签名的小册子,还有这张清晰的黑白照片,李秀英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这些年来一直保存完好,并当作“传家宝”永久留存。
邓颖超、钱正英、李秀英(右一)三人合影
纪录片成团圆线,夫妻失散六年终相见
治淮不仅成就了李秀英一生的荣耀,更给她带来人生的意外之喜。 1952年底,李秀英收到一封家乡转来的信,打开一看,竟是分离多年的丈夫冯学永写来的。
团聚后的冯学永 李秀英夫妇
原来,当时在解放军驻福建部队担任连长的冯学永,观看纪录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时,发现影片中那位女劳模正是自己失散6年多的妻子李秀英,不禁当场嚎啕大哭,随即写信联系上了她。
团圆以后,李秀英作为随军家属跟随丈夫辗转南北。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先后去了3个省,换了5个工作岗位。而不管在哪里,无论干什么工作,她都坚持为党和人民发光发热,无私奉献。
李秀英(前排左一)全家福 63岁党龄,63载风云岁月 每每闲暇时 李秀英都会取出珍藏的物品 耳边仿佛再度响起治淮工地上的号子 思绪又回到当年那段激情的岁月 如今 两岸平阔,稻花飘香 毛主席的嘱托早已实现 新时代的赞歌嘹亮响起 而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 那些默默奉献的治淮英雄 那些燃烧自己照亮前路的老党员 是他们的努力,才让我们看到 如今的山河无恙,如今的锦绣繁华 记者 尚原野 视频 闫国威 冯军旗 郑新勇 编辑 李京泽 王珊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