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东区正午镇有一处占地近20亩的芍药基地,700多个芍药品种在这里竞相绽放。自2016年以来,阜阳师范大学生物与食品环境学院“芍药属新品种功能培育”科研团队,致力于收集世界各地大量芍药种质资源,经多年杂交筛选,力求在芍药鲜切花、盆栽、景观造型等观赏价值方面有所突破。 培育芍药新种质400多个 芍药花期为4月中下旬到5月上中旬。5月初,正值盛花期,在品种众多的基地花圃里,有来自国内外近300个著名芍药品种。在基地走上一圈,便能收获一场视觉盛宴。 “这种罕见的亮黄色叠瓣芍药名为‘巴茨拉’,属世界三大芍药品种群之一——伊藤芍药;这种粉色芍药名为‘维尼夫人’,有着柔和的锯齿形花瓣,透着清新的气息;红得浓郁的‘荷兰红’,堪称红色芍药中的精品,完全盛放时,花朵大而饱满且花期持久……”说起基地众多芍药品种,阜阳师范大学生物与食品环境学院金继良、蔡健两位教授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 作为研发团队的带头人,金继良多年来带队从新疆、西藏、东北等地收集芍药属种质资源,为开展芍药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这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芍药,对我们来说却是宝贝。”金继良指着一株叶片狭小、花瓣比普通芍药小了一倍且花瓣稀疏的芍药苗说,这是来之不易的新疆野生品种——块根芍药,属国家保护植物,通过它能够培育出意想不到的新品种。 目前,该基地已系统收集和保存国外品种180个、国内品种90个、野生原种11个,通过杂交、选育等育种手段,培育芍药新种质400多个,目前种质资源共700多个,涵盖中国芍药、杂种芍药、伊藤芍药三大种群,红、粉、蓝、紫、白、黄等9大色系、11种花型,涵盖国内外大部分芍药品种。而对芍药新品种研发来说,掌握的种质资源越多,杂交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每年3月初,首批芍药从土中冒芽,直到5月中旬最后一批芍药开败,只要天气晴好,金继良和团队成员都会出现在基地,记录、研究、试验。培育出花期长、花杆长、瓶插期长等适合鲜切花市场的新品芍药,是团队多年来的目标。 我市自然条件适合芍药生长 金继良介绍,在阜阳开发芍药新品种,一方面是为了恢复本地芍药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也致力于芍药鲜切花市场的产业化开发。“阜阳地处南北交界带,土壤性质、降水、日照等条件非常适合芍药生长,尤其是沿沙颍河和泉河两岸的沙质土壤较为适宜。” 我国历史上有“重牡丹,轻芍药”的传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限制了芍药的商品化发展。近年来,芍药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新兴花卉,逐渐热销,发展势头迅猛。作为安徽省林业局科技创新项目,“芍药属新品种功能培育”团队在广泛收集芍药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杂交育种、用杂交第二代进行回交等多种技术手段,着力进行芍药珍稀花色、花型、耐高温、抗倒伏和抗病性等品种的选育,获得了一大批优质杂交后代群体,并从中筛选有价值的优良新种质400多个。 在这些优良新种质中,有的花径近20厘米,有的花色艳丽,有的花杆长且抗倒伏、适合做切花,有的短枝多适合做盆栽和花坛……金继良说,通过多年繁育,一个新品种达一定的数量才较稳定,还要同时符合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等特征,才能申请新品种“登陆”,才能称之为独一无二的“专利”。 金继良表示,培育芍药新品种成功率较低,是个漫长的过程。作为科研人员,只有静得下心、注意观察、仔细选择,才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培育出新品种。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