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翻至8月8日,刚过立秋,我市大规模小麦收储已接近尾声。粮食颗粒归仓、卖上好价钱,农民松了口气。但对于阜阳三里湾国家粮食储备库仓储保管员张鹏程来说,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才刚刚开始。 接近40℃的高温下,他一天要在6米高的手扶钢梯上攀爬十几趟,对自己管理的近2万吨麦子进行测温、监控虫情等,丝毫不敢马虎。 虽然储粮技术已经日新月异,但是张鹏程时刻提醒自己:“粮食关乎着老百姓的一日三餐,作为国家粮仓的‘守粮人’,这些汗水流得值。” 这是属于张鹏程和阜阳这座百亿粮仓所有“守粮人”的坚持——颗粒归仓后,颗粒不可丢。 管理近2万吨粮食 8日上午,室外大地在太阳的暴晒下烫手,室内温度也升得很快:35℃、36℃、37℃…… 59岁的张鹏程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粮仓大门,来到电子显示屏前,查看仓储小麦的温度、湿度等数据,一一记录。按照规定,如果数据没有异常,粮情检查工作基本结束。 但张鹏程总不放心。 他拿起检测工具来到仅容一人通过的手扶钢梯前,快速爬了上去。钢梯高6米,高于粮堆0.5至1米。张鹏程将工具插进麦堆里静静等候,不一会儿衣服就被汗水浸透,他不停擦汗。 20分钟后检测完成,张鹏程记下相关数据,与电子显示屏上的数据仔细对比。看到数据一致,他才锁闭仓门,向下一个粮仓走去…… 每次检查粮情,6米高的狭窄手扶钢梯,张鹏程要上上下下十几趟。一旦数据出现波动,就要弄清原因,及时解决,确保储存的粮食安全。 张鹏程所在的阜阳三里湾国家粮食储备库,是阜阳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直属的国有企业,主营业务为粮食(原粮)收购、储存、调拨及顺价销售。储备库建有高大平房仓13栋25个仓,总仓容10万吨。 张鹏程是储备库的仓储保管员,负责四个仓库的保管工作,共管理着近2万吨粮食(小麦)。 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28年,张鹏程是位资深“守粮人”。他深知,粮食作为最重要、最基础的储备物资,有着严格的储藏要求,“防虫、防鼠、防雀,不发霉、不变质、不结露。” 眼一扫、手一摸,结果就有了 每年6到8月份,是我市小麦收购季,每天来往的送粮车络绎不绝。 “数万吨粮食入库,如果质量有问题,会影响整个仓库的小麦储藏结果。”作为仓储保管员,张鹏程坚守在粮食质量把控的最后一道关。 登记、检验、过磅、清杂……随着一袋袋小麦被倾倒在传送机上,闷热的空气里夹杂着浓浓的谷尘,让人睁不开眼。收购季里,在这样的环境下,张鹏程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除吃饭、上厕所,一刻也不敢离开。看着麦子通过传送机的皮带送进仓库,发出“哗哗”声,他笑得合不拢嘴。“喜欢这种丰收的声音。” “粮食要是出了问题,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平时随和的张鹏程在收粮时会变得异常严苛。28年的经验,使他练就了“火眼”和“妙手”。优质的小麦色泽金黄,颗粒圆润饱满,不掺假、不潮湿。尤其是干燥度,更是不能有半点马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仓库的小麦安全储藏3到5年。而这些,张鹏程几乎不用借助任何检测工具,“打眼一扫,伸手一摸,心里就有个结果,八九不离十。 父子接力守粮近70年 中国人对粮食有着最深的感情。“守粮”也因此融入了祖先的智慧、家族的技巧,代代传承。 在三里湾国家粮食储备库,张鹏程和父亲张颍三是有名的守粮“父子兵”。张颍三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入职。那时,粮库基础设施差,基建工作最需要人手,他主动要求负责基建工作。 “宁流千斤汗,不坏一粒粮。”在三里湾国家粮食储备库业务科科长胡天山眼中,张颍三把粮食看得比天大。 过去,老式粮仓设施简陋、密闭性差,夏季高温季节仓内温度高达40℃以上。遇到下暴雨,还要预备油布、水桶等防漏雨。因此,张颍三和老一辈的“守粮人”迫切希望改变储备库的基础设施,都会搬砖递瓦,不惜力。 此外,每当麦子成熟时,张颍三还喜欢到农村转转,与农民聊天,提前了解小麦的长势和质量等,以便为收储提供参考。 张鹏程曾多次跟父亲去过农村的打麦场。他经常看到父亲掐一把麦穗,放在嘴里咬一咬,看麦子的成色、结实度、饱满度等。“把散落的麦粒捡起来,装进粮袋里,一粒也不放过。” 1994年,张颍三退休。守粮的接力棒传给了张鹏程,时至今日父子俩接力守粮已近70年。 把粮食当孩子 工作中,张鹏程最喜欢站在5米多高的粮堆顶部,用耙子整理粮食。看耙子从粮堆一端拖到另一端,留下一条条清晰可见的线,他心里会有种“脚踏实地的满足感”。 其实,现在粮库里用到人力的地方并不多。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粮食进出仓全程机械化作业,粮食保管从以前的手动测温杆、存气箱通风,发展为现在的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谷物冷却等“四合一”储粮技术,实现了科学储粮、绿色储粮、智能储粮。 技术进步了,但平均每人保管的粮食数量增加了数十倍,工作依然不容松懈。 粮食属于国家,每个仓库的麦子都在网上挂着,由国家统一拍卖销售。三里湾国家粮食储备库的小麦储存年限为3到5年,到期进行轮换购销。 期间,从接卸作业到安全管理,从登记账卡簿到单仓档案管理,从远程监控平台巡检到粮情复核,都离不开张鹏程和同事们的守护。 也正是因为如此,看到粮食,他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当看着粮食运出仓外交给国家时,觉得像看着女儿出嫁一样,还是远嫁的那种感觉。” 粮食情怀要永远传下去 “这些粮堆每个高度都在5米左右,里面安装有探测仪器,可以测量粮食的温度和湿度等数据,实时显示在电子显示屏上。”结束粮情检查,张鹏程给年轻同事上起了“仓储课”。 眼下,张鹏程也到了临近退休的时间,他迫切地要把“守粮”的经验和心得传下去。 为让年轻人对粮食的质量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他分别从不同的仓库里选出几十粒小麦,让他们闻、摸、咬…… 他说,一粒粒麦子就是一滴滴汗水,是一个个沉睡的生命,储藏着阳光、春风、雨露,还有人民的丰衣足食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年轻人边学习边讨论。看着他们,张鹏程既欣喜又激动。他指着仓库里的粮堆对记者说:“你见过这么多粮食吗?你们没有见过,我的父辈们更没有见过!这些粮食,我每天都要看看,不看看心里就不踏实。” 而后,他双手捧起一把麦子,轻轻地撒落,眼里满是柔情。 粒粒麦子如珠玉,落在麦堆上,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时,一位年轻人轻声说:“这声音就是最美的歌……”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