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座城市,从走进博物馆开始。10月6日,市博物馆新馆面向公众开放试运营。寓意“石开玉现”的外观造型,大气磅礴;当天开放的一层展厅里,科技力量让静态文物“动”起来、会“说话”。不少市民第一时间前往“探秘”,在参观中触摸这座城市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阜城之南,科技馆、博物馆、大剧院、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设施陆续建成开放或蓄势待发。新地标的“拔地而起”,进一步增强市民文化获得感的同时,也让现代化城市气质愈发彰显。 时间是精湛的雕刻家。十年来,阜阳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完善,承载力显著增强,一个富有实力的现代化城市,正信心满满地向我们走来。 记者 庞诚 摄 扩容升级迈向I型大城市 “扫码、测温,戴好口罩,不用付钱,直接就能坐公交。过去一个月,我出门首选公交。”10月9日,为期一个月的“城市公交免费乘坐”活动结束,很多市民像许建伟一样,体验到了城市生活的“小确幸”。活动期间,阜城758辆城市公交车发送6.2万班次,运送乘客约210万人次,单日客流最高峰约12.7万人次。 公交出行品质提升的背后,是一座城市路网的成长发展。 家住阜城城南新区的许建伟,见证了生活周边的路网越织越密——复兴大道与颍淮大道互通立交正式通车,西湖大道、朝阳大道、复兴大道、颍淮大道南延、京九路、合肥大道竣工通车……随着一条条道路、桥梁拓展延伸,阜阳也在实现“南进、西拓、东补、北优”,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优化。 道路延伸之处,新城崛起、老城蝶变。城南新区日新月异,西湖新区、铁空片区建设全面启动,颍东、颍泉片区展现新姿,阜合现代产业园区崛起城东南、打造皖北“小合肥”……阜城高楼林立、道路通达,展示现代化城市万千气象。 不断长“大”的城市,中心城市功能也日益完善。“四馆一院一中心”等公共设施加快建设、陆续开放,双清湾中央商务区等地标性、高能级商圈渐成气候,“铁公机水”四位一体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以Ⅰ型大城市建设为牵动,加快提升中心城市能级。眼下,阜阳正昂首阔步迈向城区常住300万以上人口的Ⅰ型大城市。 城市品质提升更宜居 “城”为人建,“市”因人兴。一座城市的功能和品质,与市民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 不久前,阜城二道河绿化景观工程完成验收。该工程西起阜南路、东至京九铁路的二道河,与相邻的一道河、三道河及南北方向的三条清河形成相互贯通的水网,扮靓沿岸居民生活。 金秋时节,沿河信步,河水清冽、天空澄澈、芦苇秋黄,满城秋色惹人醉。阜城“拔节生长”的同时,也在变得更绿、更美、更宜居。 十年来,我市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围绕提升城市内河水环境质量,2017年7月起,实施阜城水系综合整治PPP项目,将阜城20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45条内河打包进行治理。截至目前,45条内河中,已有41条内河消除“黑臭”,变成清流,并达到“长制久清”标准。 同时,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公园、游园、道路绿地建设,对现有绿化“加高、加密、加绿、加彩”。双清湾公园、中清河游园、岳家湖公园等相继建成投用,泉河、颍河岸线又添游憩地,口袋公园、街头游园次第开放。随着一批大公园、小游园加快建设,四季常青、五彩缤纷的城市形象跃然而出,“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的绿色生活成为现实。 城市蝶变,不仅体现在有温度的功能设施里,还隐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中。 “路好走了,车停整齐了,晚上出门也亮堂了!”家门口的街巷今夏改造完成后,颍泉区中市街道四中家属院居民靳世英和邻居闲聊的笑声,再次回荡在幽静的小巷。 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我市陆续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和小街巷改造,其中2016年至2022年,市城乡建设局共牵头改造老旧小区103个,受益居民2.7万余户。2020年,我市大力实施“百巷改造”工程,共改造129条街巷,超额完成任务;2021年又改造街巷73条,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十年来,我市持续强基础、补短板、调布局、惠民生,城市品质内涵不断提升,现代化城市风貌日益彰显,市民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