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老三最主要的农活就是打猪草。说是初夏,其实还算暮春。伴着小麦的拔节,野草也疯长起来。那时还没有除草剂,老三下午放了学,趴在院子里的长板凳上,写完一张纸的家庭作业,就挎个竹子编的马篮子,到自家麦地里薅草。篮子装满了,老三就回家把草倒进猪圈里喂猪。 初夏雨多,一下雨,村里村外的道路泥泞得很,上学、玩耍都变得困难起来。乡里的孩子和大人基本一样,一年只有两双鞋穿,冬天一双布棉鞋,其他时间一双布单鞋。男孩子的单鞋就是一脚蹬的平口鞋,大多都穿开了嘴儿,大拇趾调皮地探个头出来。老三的脚趾头没出来过,因为老三有个很讲究的妈妈,也因为老三的家境在村里比其他人家好些,他有个在外地工作的爸爸,是吃商品粮的。否则,每逢下雨的时候,老三就会和小伙伴儿一样,没有胶鞋穿,出门就穿泥屐子。 “黄鹂儿来,拔蒜薹;黄鹂儿走,出红薯。”夏收时节,老三帮助妈妈下地干些拾麦穗类的轻巧农活,一天下来也感觉不到累,总想着快些长大,能帮大人干些重活。 随着雨水增多,村里的树更加茂盛,整个村子掩映在各种原始的树里面,知了也开始隐藏在树枝树叶间聒噪起来。老三的圈子里捕蝉用两种方法,一是粘,二是套。粘知了用的是蜘蛛网,用一节细细的麻杆,找大的蜘蛛网裹在杆梢,裹成黏黏的一团,再把麻杆绑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就行了。和粘知了相比,套知了的技术含量就高了去了。首先要找一根长马尾,然后要有一根长长的、杆梢比较细的竹竿,好在杆梢打结。 工具备齐,在竹竿梢把马尾打好活结,开始找知了,循声而去是最基本的要领。知了一般都趴在比较高的树枝上,竹竿能够着的,就直接站在地上套了,碰见大树,就要上树了。一个人先上去,站在或趴在树杈上,接过下面伙伴儿递上来的竹竿,开始施展技艺。套知了是个精细活儿,心要静,眼要尖,手要稳。竹竿从知了的后下方慢慢探上去,千万不能惊动它,让马尾结缓缓垂落在知了的头前,轻轻撩拨它,它的两只前爪不停地扒拉马尾,待两只前爪都进了马尾结里,只需往下带一下,知了便要飞起来,而马尾结也正好套住了知了的脖子。 上树逮知了,下河摸小鱼,是老三们夏天最大的乐趣。那时乡里沟沟汊汊里都是水,水清冽,有水就有鱼。特别是雨后,大人小孩都去逮鱼,用撒网撒的,用扳网扳的,用鱼叉叉的,老三们则光着腚到小河里摸。 夜幕降临后,疯玩了一天的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顶着苇席,拎着被单子,到村口成片地睡觉。那时的空气很干净,蚊子也很少,睡在屋里热,露天睡觉很舒服。找一块平整的地,铺上苇席,小伙伴们嬉闹一会儿,困意便涌了上来。在大人们的聊天声中,小孩子酣然睡去,大人们帮自己的孩子盖上被单。 斗转星移,天空愈发澄清,星星也愈发亮了,在外边睡觉渐渐凉了起来,晚上也就没人出来睡觉了,初秋到了。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