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百亿补贴、买贵必赔、跨店满减、单件立减、尾款85折起、消费补贴……一年一度的“双11”促销活动已经开始,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各大电商平台都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 旗舰店、专营店、专卖店有何区别?9.9元包邮商家是亏了吗?线下的商品就一定比线上贵吗?网购前,这些问题你弄懂了吗?今天,记者为您一探究竟。 同一品牌,旗舰店、专营店、专卖店主体各不同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随手打开一电商平台,输入某品牌,就会跳出涉及该品牌多个店家:有“某官方旗舰店”“某运动鞋服旗舰店”“某厦门专卖店”“某长沙专卖店”等。 通过他们的平台认证说明,记者发现各家店认证主体存在差别。比如,某知名运动品牌,含“旗舰店”名称的主体均为厦门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含“专卖店”的主体均为某省某服饰有限公司。 随后,记者咨询其中一个旗舰店的客服,询问官方旗舰店和旗舰店是否都是一家?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该客服表示,所有标有“旗舰店”字样的店铺都是该品牌旗下的,商品全是专柜正品,从品牌商仓库发货。在某电商平台店铺点击店铺名,即可查验营业执照,认证店铺资质。 接着,记者联系了该品牌官方客服。客服表示,“官方旗舰店”是品牌自己做的旗舰店,而“专卖店”是线下实体门店开设的线上门店。 他介绍,一般来说,旗舰店是商家以企业自有品牌入驻电商平台,所开设的店铺称为该品牌的“官方旗舰店”;专卖店是企业持正规品牌授权书,在电商平台开设该品牌的店铺,称为“品牌专卖店”;专营店则是企业在电商平台上同一级类目下经营多个品牌,此类店铺称为“专营店”。 这些店铺的进货渠道都来源品牌商,其中,旗舰店为品牌商直营,货品更有保障;专卖店、专营店等,也由品牌商供货和监管,如发现其中有假货,可举报。 很多低价款商品只在线上销售 2014年起,出于价格战和平衡销售渠道的需要,“电商专供”“线上定制版”应运而生并流行开来。 所谓的“电商专供”产品价格与线下有差距,质量也会不同吗?此前,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部分商品线上线下质量、价格调整报告》。报告选取了62对124件样本,发现线上与线下样品价格差越大,线上样品越容易出现质量问题。而在检测出质量问题的5对样品中,有3对的线上线下价格差在30%以上。 以冰箱为例,“电商专供”款就存在保温材料、面板、背板、电源线等方面缩水。以成本较高的发泡层来说,电商专供款发泡层厚度仅3.5厘米,线下版则是5厘米,这可导致冰箱的保温性能天差地别。 在城南新区经营家电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线上很多低价款都是只在线上销售,线下门店并不销售。线上不同平台给出的优惠政策不一样,每个人看到的价格也会有差别。“比如一位客户看了一台洗衣机,他看到的价格是1700多元,我下单的价格是1500多元。”这位业内人士表示,这可能是因为他是该平台的会员,有相应优惠。 他称,以自己从业多年的经验来看,目前,线下线上同款商品价格不会相差太大。“以大家电来说,线上购买如果不满意退货,仅运费就需要好几百元。” “线下比线上贵”可能是惯性思维 在很多人看来,网购就是比实体店买东西便宜,当真如此吗?还是大家的惯性思维? 近日,阜城市民李先生家中需要更换燃气热水器,对比了电商平台和实体店价格。“同样16升容量的燃气热水器,电商平台的价格约2100元,线下实体店在使用各类优惠券后为1900元。”李先生说,线下便宜了200元。 记者走访了部分线下商超,像洗化用品、调味、饮品、休闲小食这些产品,线下超市有促销活动时更优惠。 据中国新闻网11月1日的报道称,线下商超虽有物业费、水电费等,但线上开店也不容易,除了也要交“租子”,还需要引流成本,且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据亿欧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阿里2021财年获客成本(获取一名顾客的成本)为477元,而拼多多获客成本为578元,京东为384元。 此外,传统商超卖货并不是其主要的赚钱方式,渠道费、进场费、陈列费等才是主要方式,所以货品可能就会比线上更便宜。 快递费可低到1元多1件 2.9元的垃圾袋包邮、9.9元的拖鞋包邮……大家逛电商平台时,经常会遇到低至个位数价格的商品商家都包邮,这是在赔本赚吆喝吗?其实并不一定。 11月2日,一位在阜城某快递公司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9.9元的商品为例,商家的主要成本是产品、包装和快递。一般来说,像这种小商品,本身的售价就很低,包装也比较简陋。像1公斤以内的小商品,发货量达到一定数量快递费就会低很多,尤其是小的快递品牌可能每天四五十单就可以拿到很低的价格。“一车空空的也得发走,顺便带点就挣点。” 这种说法在阜城某快递公司颍州代理点负责人的口中得到了印证。记者以做电商为由,咨询后得知,在阜城每天发货量达到四五十单快递费可降到2.5元至3元。“像义乌等城市,总体快递量大,一家电商一天发货量在100单以上每单快递费就可以低到1元多。”该负责人表示,对商家而言,只要拥有优质的上游渠道,产品成本能够控制在你不敢想象的地步。 此外,在阜城从事电商的李先生告诉记者,有些商家会以各类由头推出一些低价福利商品,并不指望这些小商品能挣钱,“甚至这些小商品还会亏一点,其实是为了增加产品的销量和好评。” 商品不保价,要及时投诉 “全年最低价”“买贵了可以退差价”……“双11”各大电商平台与商家也纷纷推出价保服务来吸引消费者购物。去年,阜城市民杨女士就从网上为孩子买了一双鞋,“双11”过后逛该平台却发现价格竟然降了30元。接着,杨女士和客服沟通后,客服将30元差价退还给了她。 什么是价保服务?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平台或者商家向消费者承诺,在价保期内,如同一商家的同一商品出现降价,消费者可以申请退还多付的差价。然而,看似为消费者贴心着想的价保服务可能并不保险;首先,消费者不会刻意去关注自己曾经购买的商品是否降价;其次,还有商家为了规避价保规则,下架原商品,重新上架新的链接或者更改商品名称。 那么,遇到商家恶意拒绝价保,应如何维权呢?安徽金亚太(阜阳)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飞飞建议,在购买商品前,应当向客服详细了解规则以及理赔流程,计算好价保时间,并将客服的答复或相应的价保规则进行截图或录屏,保留好相关证据。 “在购买商品后,关注价保期内商品的价格波动。”王飞飞说,一旦发现购买的商品出现降价时,及时与商家进行沟通确认并申请保价退差价。如果商家不受理价保申请,可向平台投诉,也可拨打12315投诉。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