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兄弟树      

2025-2-21 09:19| 编辑: 刘黎 | 查看: 8414| 评论: 0|原作者: 方海节|来自: 阜阳日报

  老家门前,矗立着一棵三枝并立的大树。我给它命名“兄弟树”,因为它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与我们兄弟仨的成长。
  
  我的童年时光,在大别山的怀抱中悠然度过。家就坐落在半山腰,开门便能感受到山的巍峨与水的灵动,仿佛整个世界都浓缩在这方寸之间。屋前是一片宽阔的场地,再往前,便是层次分明的梯田与错落有致的竹林,常年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兄弟树就植根在场地和梯田之间的陡坡上。我们兄弟仨常常在它的庇护下嬉戏、劳作、休憩,感受着大自然的无私馈赠。
  
  那时,我们最喜欢的事情是挖树、栽树、护树。兄弟树便是我们兄弟仨共同栽下的,它陪伴着我们度过了无数个悲伤与欢乐的时刻。
  
  这棵兄弟树,学名青冈,俗名涩栗树,虽非名贵树种,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它枝叶繁茂、根系发达、树干坚实,宛如守护家园的勇士。经过多年生长,逐渐长成了三枝并立的壮观景象,宛如仨兄弟并肩而战,共同守护着这个家。
  
  前年春节,我回到家中,为兄弟树修剪了枝条,剔除了旁枝斜叶,让它更加挺拔俊朗。如今,它已经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高达十余米,树冠直径达七八米,宛如一把巨大的绿色遮阳伞,为我们遮挡风雨,带来清凉。
  
  这棵树,不仅是我们成长的见证者,更是我们的情感寄托。它见证了我们兄弟间的欢笑与泪水,也见证了我们家庭的变迁与发展。对于我们而言,它是一份无法割舍的珍贵记忆,也是我们永远的眷念。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兄弟树都深深扎根在我们心中,成为精神的寄托和归宿。
  
  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我们,正值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时代。父母肩扛千斤担,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里七口人全靠父母两双手吃饭。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兄弟仨,虽然年龄相差较大,心却紧紧地拧在一起。放学回家,我们除了做作业,大多时间都在帮着父母分担家务。喂猪、打柴、除草、插秧、养蚕……凡是力所能及的活儿,我们都抢着干。有时看到父母为了生计忙碌奔波,我们也会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加入他们的行列,一起挣钱补贴家用。卖斑竹、摘菊花……只要能挣到钱,都会想办法去争取。尽管钱不多,有时只有几块钱,多则十几块钱。但不仅能够减轻家庭压力,还能获得一点零花钱,心里感到非常开心。毕竟那个时代,一毛钱就可以买到一袋美味的小零食。
  
  在一次家庭会议上,父亲坦诚地告诉我们:家里条件不好,以后的路,你们要“自打鼓自划船”。特别是读书,只要你们愿意读,家里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供你们读;如果不行,那就直接找个师傅当学徒学门手艺。
  
  作为家中的长子,大哥一直是最懂事的孩子。我们兄弟仨中他学习成绩最好,中考前却因为生病耽误了学业,因几分之差与高中擦肩而过。带着悔恨而无助的泪水,大哥15岁便踏上了北上南下的学徒之路。
  
  二哥平生无所好,独爱江湖侠义。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沉迷于金庸和梁羽生等人武侠小说。他的书包里、床铺上,随处可见厚重的小说原著。多年后,当我踏入大学校门时,他曾开玩笑地说:“论数量,你读的书未必有我多。”
  
  两位哥哥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无缘高中,遗憾地离开了校园,过早踏入社会,经历了风雨的洗礼。
  
  尽管身在异乡,但他们的心始终在家里。每年春节回家,他们最关心的总是我这个小弟。“学习咋样?”“生活费可够花?”“只要你愿意读,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供你读书。”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我顺利完成了高中、大学的学业,踏上了工作岗位。回首过往,我们历经风雨却始终携手同行。如今,我们以家为支点,一南一北地向着幸福出发、为生活添彩。正如老家门前的那棵兄弟树一样,虽然三棵主干向着不同的方向茁壮生长,但根系却始终紧密地连在一起。
  
  每当旭日东升或华灯初上,我仿佛看见兄弟树在千里之外静静地眺望着远方。那是牵挂,盼望,还是叮嘱?……也许都有吧,谁让它是兄弟树呢?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小绿,谢谢你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