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打一个电话,就可能多解开一个心结。”这是颍泉区闻集法庭吴法官成功调解一起离婚纠纷后的感慨。这场因异地分居、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问题而陷入僵局的离婚案件,在他39通跨越千里的调解电话中,从“针锋相对”走向了“握手言和”。 王女士与张先生婚后长期两地分居,感情破裂后对簿公堂。“房子是婚后买的,贷款没还清就要拍卖?我不同意。”“她的方案我没法接受,请法院直接判。”庭前和庭审中的多次调解均告失败,双方情绪激烈,互不相让。承办法官吴法官深知,判决虽易,但真正化解矛盾、减轻双方损耗,调解才是最优解。 “判决不是唯一途径,单是财产评估费用就可能高达数万元。”第一通电话,吴法官就被张先生生硬挂断,但忙音并未浇灭他的耐心。此后二十多天里,他一边梳理卷宗、厘清财产关系,一边反复为双方核算“经济账”与“时间账”——分析房屋拍卖成本、协商折价方案,在法律框架内寻找利益平衡点;同时耐心疏导情绪,引导两人换位思考,弥合情感裂痕。 转机出现在第25通电话。“这二十多通电话,您不仅讲法理,还为我们考虑经济和时间成本,是真心替我们着想。”电话那头,王女士的语气终于缓和下来。 “我同意您提出的调解方案,不为别的,就冲您这份诚意和耐心。”见女方态度松动,吴法官趁热打铁联系张先生。经过一番沟通,张先生也放下了抵触情绪。 最终,双方在线签署调解协议,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问题一并得到解决。 本以为案件已尘埃落定,不料进入履行阶段,双方又因房屋过户和车辆交付再生争执。吴法官得知后主动跟进,在第39通电话中,他细致解释协议条款,指导王女士提前准备过户材料,同时协调张先生确定车辆交接时间,最终促成房屋顺利过户、车辆如期交付。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