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乡野烂漫。临泉县艾亭镇桃花店村百亩桃园内,十几名贫困户正在给桃树浇水、除草、施肥,抢回受疫情影响的农时,精心呵护这片带动增收脱贫的春意。 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难以招揽企业入驻;思想落后,缺乏技术,难以发展特色产业。地处两省交界、淮河支流洪河洪洼区的桃花店村,是全市13 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截至去年底,尚有20 户63 人未脱贫,脱贫攻坚面临不小压力。 受疫情影响,贫困户马明芳外出务工的计划被耽搁。在家困了一个多月,终于等到能出门挣钱,自己的身体又亮了“ 红灯”,这不仅让马明芳着急,桃花店村帮扶干部和“两委” 班子更急。 “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未脱贫户脱不了贫、不稳定脱贫户返贫,将严重影响最后的脱贫成效。”桃花店村党支部书记吕清华告诉记者,经过全面摸排,全村有就业劳动能力的未脱贫户20 人,不稳定脱贫户7 人。 根据市、县就业信息指南的就业岗位信息,村里已帮助22 名贫困群众外出务工、1 名本地就业,并通过开发临时性公益岗位,解决4 名未脱贫户就业问题。 “ 考虑到我身体不好,村干部安排我到公益保洁岗位,也能为家里增加一份收入。”马明芳告诉记者,最近扶贫干部走访时还带来了养100羽鸡补贴3000 元的消息,她正在咨询鸡苗的事,准备尝试养一些。“ 加把劲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接下来好好干,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除了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当地干部还着力解决疫情带来的销售难、生产难问题。去年三四月份,脱贫户曹杰养殖了2.2 万只麻鸭,本想趁春节期间卖个好价钱,没想到疫情袭来,麻鸭滞销。得知这一情况,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发动相关单位开展消费扶贫,目前已经帮助销售千余只麻鸭。 因孩子要上网课,脱贫户张学庆迟迟未到离家不远的艾亭服装厂上班。前段时间,经村干部协调,服装厂把缝纫机送到未到岗的工人家中,实现企业复工复产和贫困群众增收共赢。“ 现在机器搬到家里,挣钱、看孩子两不误。”张学庆笑着说,村里想得真周到、帮扶工作真到位。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但对于一半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是因病因残致贫的桃花店村来说,这项工作实施起来并非易事。 “ 贫困户很多年龄偏大、劳动能力弱,我们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发展劳动强度小、技术要求不高的产业。”吕清华说,近年来,村里一直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种植芝麻、红薯、花生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目前全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200 亩。 针对自身不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帮扶干部和村“ 两委”班子积极争取省市县相关扶贫资金,通过建设扶贫车间、种养基地吸纳等带动就业。目前,枣树庄扶贫车间正在建设,已有企业愿意在当地发展中草药加工;村干部徐朝军流转100 多亩土地种植桃树,已带动几十名贫困群众在基地就业。 近期,挂牌督战桃花店村的临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邓安东带队调研,发现该村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短板,并就相关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此外,产业增收、就业增收、住房安全、大病专项救助以及已脱贫、未脱贫、不稳定脱贫人口等,都是督战队全覆盖排查的内容。 “ 目前,我们正对督战发现的问题进行逐户逐人逐项整改。”吕清华说,接下来,将重点提升服务企业能力,吸引有资金、有市场的企业到桃花店村发展产业,推动高质量稳定脱贫,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户一人掉队。 决战春光里,桃花店人意志坚定、信心满满。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