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手伸向捆住秸秆的绳子,另一只手紧跟着伸出找到另一条绳子,两只手一起用力,一捆秸秆被从三轮车上搬到秸秆收储场。放下秸秆后,储艳玲没有停歇,又折回头去搬三轮车内余下的秸秆,此时的她已是满头大汗。 6月2日下午,颍泉区宁老庄镇居民储艳玲将回收的一捆捆秸秆送到老雅农机合作社的收储场。收储场内,一捆捆秸秆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夏收已经结束,地里的秸秆被打成了捆,周围的农民争相去地里收,然后送到我们这里。”宁光雅对记者说,一亩地可以打四五十捆秸秆,一捆秸秆一块钱,我们这里敞开了收,“她干活儿真快,一会的功夫已经送三趟了。” 临近傍晚,天空灰蒙蒙一片。“放在前些年,午收后傍晚的天灰蒙蒙的,我们可就紧张了。治理禁烧是我们前些年夏收工作的难题。”同行的颍泉区农业农村局同志说,以前秸秆综合利用程度不高,每到午收后都面临着巨大的禁烧压力;近年来,随着秸秆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秸秆有了更多更好的用处,农民朋友不再“一烧了之”,基层的禁烧压力也随之减轻。 从付之一炬到打捆售卖,转变的动力从何而来?“过去,地里的秸秆需要农民自己处理,为了省事,大多数人选择焚烧。”颍泉区农业农村局同志告诉记者,如今,收获后的秸秆不需要老百姓自己处理了,而是由政府出钱请农机手操作,免费打捆,打捆后的秸秆归老百姓所有,“不用掏一分钱打捆费,净得几十捆秸秆,老百姓自然不再烧。” 秸秆回收归处去哪?“我们收储来之后,主要是将秸秆制作成生物质燃料。”宁光雅说,一吨秸秆的收储费用仅为90元,制作成生物质燃料之后能卖到550元。“去除电费、人工等成本,每吨净利润也在300元以上,这也正是我敢敞开收购秸秆的原因。”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