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们参观老物件 核心提示 每到周末,来永厚家小院中的一排平房里,总会响起朗朗读书声。 今年76岁的来永厚是颍泉区伍明镇的退休教师。他在自家小院里创办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辅导站,利用周末时间为附近留守儿童义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村里有座辅导站 上周六,在当地热心群众指引下,记者来到了来永厚的家。 院门入口处有序摆放了十多块脸盆大小的水泥块,上面刻有“勤俭节约,和谐发展”“大美中国,幸福乡村”等字样,并被涂上红色油漆。院门醒目处立了块“伍明镇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辅导站”的牌匾,门楣处则挂着“伍明村农耕文化村”横匾。 “牌子是我花钱请人制的,门口的水泥块都是我捡拾碎砖头,再拌上水泥制成的,等半干时在上面写上字。”来永厚告诉记者,所有设施都是他一手制作,花不了多少钱,却能给孩子们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走进小院,来永厚居住的小楼对面是座新建的平房,这便是他创办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辅导站。步入其间,堂屋处是一排座椅,五六个孩子正手持毛笔,认真练习书法,左右房间内则有序摆放了来永厚搜集而来的煤油灯、收音机、纺车、架子车、磨盘等老物件。 乡村执教40多年 在当地同龄人中,来永厚是个出了名的“文化人”。 虽然自幼家庭贫困,但来永厚的父母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他也因此读完高中,成为当时人人羡慕的“秀才”。1964年高中毕业后,来永厚回到家中务农。 田间地头的辛苦没有阻挡来永厚对文学的喜爱。闲暇时,他总爱写写文章四处投稿。1966年7月,来永厚写的一篇通讯《月夜》在当时的阜阳报(《阜阳日报》前身)发表,在当地引起了不小轰动。公社为此专门奖励他20多元钱稿费,并将他安排到伍明小学当语文老师。 从那以后,来永厚就成了一名乡村教师,这一干就是40多年。2006年退休后,几个子女先后在城里安家,老伴去世,来永厚成了村里的留守老人,他不愿意去城里和子女居住,更不愿意闲着,便打算利用自家小院为留守孩子做点什么。 他教了俺家三代人 2019年下半年,来永厚在自家小院里新建了排平房,又四处搜集了很多老物件等,还自制了黑板、讲台等教学用具。2020年5月份,他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辅导站正式开张。消息一传开,村民们纷纷表示,想在周末将孩子送去学习。 “俺小时候是他的学生,将儿子也是,如今俺家孙子也成他的学生了!”村民来红叶说,这些年子女们都外出务工,孙子孙女在家,学习无人看管,现在好了,每到周末,都把孩子们送去,由来老师辅导功课,大伙都放心。 目前,经常来上课的孩子有七八个。每次上课时,来永厚会先检查一遍孩子们的家庭作业,有不懂不会的,就帮助孩子们讲解;国学教育是课堂的重点,他会带着孩子们读唐诗宋词,背诵百家姓、千字文,写毛笔字。文化知识课结束了,来永厚就会带着孩子参观老物件,纺车、古钱币、芭蕉扇、收音机……每个老物件,他都能讲出一段不同的故事。 “现在年龄大了,但身体还行。”来永厚说,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他深爱教育事业,更深爱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只要身体允许,这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辅导站,他会坚持办下去。 “老来不计名利,发挥余热的这种做法,值得很多老同志学习。”伍明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高汝轩说,退休这么多年来,来永厚时刻关心着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他的行为在“五老”中产生很好的影响,村民对他赞不绝口,孩子们也都亲切地称他“好爷爷”。 颍州晚报记者 任刚 高红 通讯员 陈相明/文 王彪/摄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