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体验:应付饭局之后,下一顿饭,往往就没有了食欲。可是,不吃吧,心里过不去,毕竟是一顿饭;吃吧,啥味道也吃不出来,味同嚼蜡,吃成了一种应付,也就没有任何幸福可言。 生活中,我们常常还有这样一种体验:早晨起来晚了,时间特别紧张,三下两下扒拉几口饭,就赶紧往单位赶;十一点不到,肚子就饿了;回家的路上脚步都会快得多,回到家就赶紧问饭做好了没有,吃起饭来就特别香,吃得就特别快乐,人也就特有幸福感。 正反两种体验告诉我们:幸福的多少是与“饥饿感”相关联的,没有“饥饿感”几乎就难以产生幸福感。 幸福感表现为两种感觉:满足感和成就感。满足感主要是人的物质需求满足后而产生的一种快乐。成就感是满足感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人的精神需求满足后而产生的一种快乐。“饥饿”是一种推动力,它让人产生某种需求,心理上有了这种“需求”才有可能形成“满足感”,没有“需求”的推动,人失去前行的动力,“满足感”也就无从说起。 看来人是需要一些“饥饿”的,物质上如此,精神上也如此。树立一个远大目标,其实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出一种“饥饿”来:目标都是未来的一种现实,在当下就成为了一种“饥饿”。为了消解这种“饥饿”,就要去追求,去奋斗,去拼搏。目标一旦实现,“饥饿”得到满足,人就会产生快乐感。这种精神上的“饥饿”得到满足后而产生的快乐感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成就感”。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饥饿”越多,其幸福就越多,一旦没了“饥饿”,其幸福感也就会大大减少。富贵人家的子弟,一旦变成“纨绔型”,不要看他成天花天酒地,其实,他的幸福感却少得可怜。原因很简单,他太少有“饥饿状态”了,物质上自不必说,精神上也不愿意给自己制造“饥饿”。 教育孩子,谁都想让孩子将来过得更加幸福。但是家长必须明白幸福是怎么诞生的:先饥饿,再满足,才会诞生幸福感。由此可见,多给孩子制造一些“饥饿”,孩子才有可能幸福。 可是现实中的家长做法恰恰相反,从来不让孩子“饿”着,要什么,给什么,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得到满足既不需要费力,也不需费时,事事、时时都是大人给予满足,孩子还何以产生幸福感呢? 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是,既要在物质上“饿”他,也要在精神上“饿”他。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