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专题 2023年专题 健康阜阳 查看内容

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睡不着怎么办

2025-9-5 10:17|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289| 评论: 0|原作者: 据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网|来自: 颍州晚报

   每天晚上准备入睡时,明明困得不行,但就是睡不着。其实,睡眠并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种身心自然而然的放松。它不需要“努力”,更不需要“对抗”。当你调整心态,接受事实并采取适合自己的助眠方式时,夜晚的“大脑跑车”会逐渐放慢节奏,最终平稳地驶入梦乡。


  为什么一到睡觉

  大脑就开始“蹦迪”

  当我们忙碌一天,终于能卸下一身疲惫试图入睡时,大脑却进入了一种高度活跃的状态,开始回忆、反思、计划,甚至对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事情进行“过度加工”的“睡前思维活跃”现象,在睡眠科学中被称为“睡前认知唤醒”。

  毫无疑问,睡前认知唤醒会大大延长我们的入睡潜伏期,导致本来就不够的睡眠时间变得更加捉襟见肘。不仅如此,研究发现,睡前认知唤醒和睡眠质量之间有负相关关系。因此,睡前认知唤醒被认为是失眠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因素。

  “睡不着”的原因千千万,情绪和压力占大半。相信大家对“压力大到睡不着”或“心情糟糕翻来覆去”的感受并不陌生。然而,即便没有压力、没有烦恼,“倒头就睡”也并非每个人的标配。

  默认模式网络是

  大脑胡思乱想的开关

  在大脑中,有一个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的系统,它只有在我们没有专注于任何具体任务时才会被激活。换句话说,默认模式网络在大脑处于放空状态下才会启动。例如,当你躺在床上快要睡着时、刚醒来却赖在床上时、正在做一些不用动脑的机械活动时。

  神经影像和临床证据表明,默认模式网络是大脑中负责“自由思考”的核心区域,是我们做白日梦、随意发散思维、回忆过去、畅想未来,理解他人想法或反思自己的神经基础。默认模式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散性”,能够灵活地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来,正是这种特性让我们拥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深刻的自我反思能力。

  一天之中,我们最无所事事、最容易放空自我的时刻,往往是在躺在床上准备入睡的时候。而就在这样的时刻,默认模式网络悄然接管大脑运作,开始牵引出一连串不受控制的思绪。

  睡前的一个特殊时段大脑会主动拒绝睡眠

  “早睡早起”似乎已经成了保证“好眠”的黄金法则,被广泛倡导为健康作息的标配。正是因为这一观念,许多失眠者往往会强迫自己早睡,而那些难以入睡的人也更倾向于预留更多的时间“尝试入睡”。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可能适得其反,让人无意间踩进了“提前睡”的雷区。

  我们可以将大脑的意识简单划分为“睡眠系统”和“清醒系统”:睡眠系统负责帮助我们入睡并保持睡眠状态;清醒系统负责让我们保持清醒、专注和活跃。

  这两个系统就像跷跷板,始终处于动态平衡:当清醒系统活跃时,睡眠系统的作用就会被压制;而当睡眠系统占据主导时,清醒系统的活跃度就会逐渐下降。

  通常情况下,如果人长时间不睡觉,身体的“睡眠压力”会不断积累。简单来说,越久没睡,就越想睡,清醒系统也会越来越难以维持运作,直到睡眠系统全面接管为止。

  从常识来看,当睡眠系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时,清醒系统应该会变得越来越虚弱,直至完全“退场”。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清醒系统在入睡前往往会出现短暂的高效活跃状态,仿佛在做“最后挣扎”。只有在经历这段短暂的“爆发”后,清醒系统才会迅速衰弱,让睡眠系统接管,大脑进入睡眠模式。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习惯在24时入睡,那么从22时开始的两个小时内,往往就是他的“睡眠禁区”。在这个时间段,大脑的清醒系统会异常活跃,导致人不仅难以入睡,甚至可能思绪万千、变得比白天还要敏锐。

  如何“刹住夜晚的大脑跑车”

  如果你的大脑还没有准备好入睡,提前上床只会让你在床上辗转反侧。与其在“睡眠禁区”里挣扎,不如等到真正感到困倦时再躺下。睡觉这件事,讲究的是按时,而不是提前。

  如果你已经避开了“睡眠禁区”,仍然抵挡不住默认模式网络的胡思乱想,让你的思维“太闲”而变得“乱窜”,与其试图压制它不如试试一些反常识的助眠“偏方”,给大脑安排一件简单又无聊的任务,让它“再忙一会,干点活儿”,从而逐渐平静下来:

  深呼吸法:

  尝试4—7—8呼吸法,即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专注于呼吸节奏;

  身体扫描:

  从脚趾到头顶,依次感受身体的每一部分,关注它们逐渐放松的状态;

  想象场景:

  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安静的画面,比如一片宁静的森林或海边,沉浸在这个想象的场景中。

  如果光靠自己努力,依旧无法与默认模式网络抗衡,不妨借助外力,听一听睡前故事。选一个语言节奏舒缓,故事情节简单的音频故事,让大脑将注意力集中在旁白或情节上,避免思维“乱窜”。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