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复工复产,支援抗疫前线。 颍州晚报记者 王彪 摄 一场疫情,让社会经济发展变成一潭死水。在困难挑战面前,阜阳人民不惧不退、迎难而上推进复工复产,展现出苦干实干的决心与勇气。 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市仅有防控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如防护服、口罩生产企业等)和保障城市运转及群众生活生产所必须的企业(如供电、供水、供气企业等)未停工,大润发、阜阳华联、万家福、永辉超市等42家市级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骨干企业,对市民生活必需品实行联保联供。 2月4日,《阜阳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通告(第十一号)》发布,暂定2月9日(企业复工)之前,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严格管控措施。至此,2020年疫情后的复工复产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自2月10日(正月十七)起,我市实行企业分类、分时段有序审批复工。经企业申报、各地各部门确定,首批计划优先复工工业企业323家,上岗员工26134人,每周口罩需求41万个,消杀用品1.7万升。 2月10日,我市企业复工第一天,当天全市16家工业企业经审批复工,涉及员工5516人。到2月13日,全市复工复产工业企业已达175家。 企业复工复产,离不开防疫物资、防控措施的逐步充足、完善。至2月20日,全市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供应能力稳步提升,医用口罩日产能达2万只,普通口罩日产能达14万只,医用防护服日产能2000件,紧缺物资供应能力得到一定程度保障,“口罩荒”问题有所缓解。与此同时,消杀用品产能充裕,药品企业库存充足,纳入调度的7家药品生产企业均已复工并有足量成品库存。 2月26日,我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落实“六稳”2月份重大项目开复工仪式在颍泉区举行,60多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复工,总投资44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2亿元,涉及产业经济、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 截至2月27日,全市16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复工1614家,复工率达到96.6%,返岗员工101073人,基本实现了“应复尽复”。 3月5日起,我市各类住宿、餐饮、理发、家政、家电维修、人像摄影、洗染等居民生活类服务业,在保证落实疫情防控责任和行业复业指南的前提下,开始自行恢复营业。各类室外旅游景区景点、城市公园游园和室外文化体育设施等逐步恢复开放。 截至3月9日,全市1103家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中893家复工,复工率为81%;437家进出口实绩企业中432家复工,复工率为98.8%;52家外资企业全部复工,复工率为100%。 3月28日起,全市歌舞厅、网吧、酒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保健推拿、室内健身房、游泳馆等休闲健身场所有序恢复经营;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站、公共体育场馆等场所有序恢复开放。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恢复省内经营活动。 6月11日,沐浴行业陆续复工。7月20日,电影院有序恢复开放营业。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