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冬访中国茶叶博物馆

2021-1-30 10:50|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3119| 评论: 0|原作者: 时春晨|来自: 阜阳日报

  2020年初,应邀赴嘉兴参加阜阳师范大学沈侗廔教授百年诞辰和书画展,途经杭州的时候特意多住一晚,为的是去看看心仪已久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嘉湖平原之上,曾经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国人口碑,这些年又多了一张新名片:“茶为国饮,杭为茶都”。
  
  因为心切,那天早晨去得早了一些,冒雨打车来到西湖西南龙井路双峰村中国茶叶博物馆时,坐落群山和茶园之间的茶博馆还没开馆。幸亏来得早了,可以四处转转。想是得益于茶都人几千年西湖水龙井茶的熏陶和滋养,一眼所见茶博馆就与众不同,建筑设计一改诸多同类博物馆的基本格局。错落有致的江南园林竟然没有一砖一瓦围墙,依山而建的亭台楼阁与四邻青山绿水天人合一,偏又小雨下得正是时候,远近山野丛丛茶树一色碧绿,望不到边的连片茶园水雾朦朦。
  
  环抱茶博馆的正是浑然一体的馆外馆“嘉木苑”,又名“中华茶树品种园”,有贴地丛生灌木也有昂然向上乔木的上百种茶树,还有众多可观赏可泡饮的“近亲”一族,诸如野山茶、枸杞、杭白菊、金银花等杂生其间,不经意一瞥就能发现还有山茶花三三两两开放。怀抱茶博馆的“嘉木苑”郁郁葱葱,正应了古人那句“养活一团春意思”的诗意。掩映冬雨江南湿润中的茶博馆影影绰绰,周遭湿漉漉的空濛山色,仿佛伸手一把能拧出几缕沁人心脾的茶香。
  
  飘忽而至的细雨,洗净着茶博馆外的山径,让人久久徘徊其间踱步驻足的,是匠心独运的茶博馆别出心裁,在青砖铺就的小路中间,间隔不远就有一块方形大理石砖镶嵌石刻,寻迹而行犹如俯瞰一座长长名人碑林。从历代石刻碑刻、拓片和书画帖册之中,所精选的百个“茶”字及其别称:茗、荈、荼等,皆为名家又各有不同书风。晋人王羲之、唐人颜真卿、宋人欧阳修等爱茶心路历程、喜茶之书性情,莫不尽现笔尖毫端,又在冬日细雨洗涤之中分外飘逸鲜活,让人流连忘返又有一种恍入禅茶一味、墨香茶香之境。也许正缘于此,环馆幽径又被命名:双香径。
  
  入得1号楼陈列主楼,迎门序厅一面顶天立地水幕石砖墙,自天而降清澈山泉漫无休止淹没流淌,居中一个硕大无朋“茶”字越发碧澄清丽,宛如室外双香径的流动延伸。顺此依次而入“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缘”六个展厅,在一个个珍贵藏品、文图并茂图版展柜、还有多媒体视听展厅穿行,其藏品丰富博大精深超乎想象,其茶文化历史之源远流长令人叹为观止,其茶具繁复精美让人萌生一亲芳泽之念,其茶事茶缘古风淳朴厚重引人凝思启智。
  
  博物识茶,览史闻香。近两个小时浸润茶博观展,越发理解了茶界一句老话“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言之不虚。走出展厅又走近一株乔木茶树之旁青青草坪之上,近观右手携持一卷(当是所著《茶经》),左手轻举一杯香茗的茶圣陆羽塑像。端详他那怡然自得、笑容满面、气势生动的茶人之乐,最先想到的就是其《茶经》所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我想,茶之千年百代传承,茶文化之万千气象,茶之飘香海内外,其《茶经》之妙此一言以蔽之也!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