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沟、扦插、浇水……眼下正是阜南县新村镇芦蒿种植季节。在新村镇的田地里,随处可见村民头顶烈日扦插芦蒿。 从无人问津的农作物,到村民争先种植的“香饽饽”,芦蒿在新村镇实现了华丽转身。但“转身”的背后,是当地党委政府持续的心血浇灌。 “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发展芦蒿产业越来越有奔头了。”在新村镇芦蒿交易市场附近,芦蒿种植户张文宾正在指导农户进行种植。今年,他准备种植200多亩芦蒿,有白蒿、青白蒿两种。 在新村镇,像张文宾一样发展芦蒿种植的还有600多户,种植规模1万余亩。 但就在五年前,芦蒿在新村镇并不受村民“待见”。说起芦蒿的发展转变,新村镇党委书记张亮感慨颇多。2010年8月,张亮被调任新村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 。“新村有啥优势?新村适合什么?新村如何发展?”从上任开始,这就成了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最终,在扎根新村期间,张亮发现新村的土壤、气候等条件适合种植芦蒿,且芦蒿的种植技术容易掌握,经济效益较高。 “但在没有见到经济收益时,村民一直保持着观望、怀疑的态度。”张亮说,为了支持芦蒿产业的发展,新村镇每年出台激励措施,鼓励村干部“亲自流转亲自干”,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新村镇大力进行市场推广,主动对接市场。自2018年开始,新村镇每年还会举办新村芦蒿电商节,目前全镇11村都以芦蒿产业为主。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村镇也将迎来一个好消息。“我们申请了芦蒿的国家地理标志,国家知识产权部门已经受理。”张亮说,新村芦蒿国家地理保护认证商标和绿色食品认证都在申报,成功后将给种植户免费使用。芦蒿也将统一印制新村芦蒿产品包装,统一标识销售,走品牌化道路。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是产业振兴。“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后,方向更强、干劲更足,新征程上将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打响‘本草芦蒿,康养小镇’品牌。”张亮说,一方面,将扩大种植面积,力争两三年内达到3万亩。另一方面,计划建设5000平方米芦蒿农产品加工厂,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使用价值;建设300平方米芦蒿文化长廊,充分宣传芦蒿文化,提高农户工作热情,使农户得到文化归属感;建设3000平方米芦蒿药用科研基地,配合科研团队,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芦蒿附加值,增加农户的经济收益;努力推动互联网和新村芦蒿产业充分融合,促进芦蒿网上销售。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