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群人,虽然时隔多年,依旧对浴血连天的战争场景记忆犹新,颍州区文峰路派出所的宫标警官和在颍东纪委监委工作的杨建军便是如此。 7月29日上午,在颍州区京九街道桥口社区举行的“庆八一建军节,致敬功臣老兵”活动上,年过五旬的宫标、杨建军向大家讲述了发生在30多年前的战场往事…… 8个月没洗过衣服 宫标和杨建军同龄,于1982年入伍,来到原济南军区46军138师某部服役。虽说是老乡,两人却直到退伍回家才互相结识,因为有在中越边境共同浴血沙场的经历,他们成为好友。 1985年3月,按照中央军委指令,138师来到云南的中越边境驻守,防备敌人偷袭进攻。 当时,宫标和杨建军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险峻复杂的地形。“更为危险的是,无论山路小溪,还是丛林草丛,只要人可以经过的地方,都可能埋藏有地雷,稍不注意,就会有生命危险。”杨建军说。 驻守的日子里,除了敌人,大家还需要面对的问题是缺水。山下的饮水运不上来时,战士们只能趁敌人不注意的时候,背着水袋到山间小溪里取水。“往往这个时候,便会成为敌人偷袭的目标。” 杨建军至今难忘,整整8个月,大家窝在阴暗潮湿的洞里,连衣服都没洗过一次。“汗湿了,便将衣服挂在洞口自然晾干,再轮换着穿。”杨建军说,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也没有人叫苦、退缩,“8个月的值守,没有丢失一寸国土”。 “年轻人更应牢记历史” 相对蹲守猫耳洞的艰苦,更令老兵们难忘的是战场上的浴血拼杀。 宫标至今还记得,所属连队夜袭敌人211高地的过往。 在接到上级指令后,宫标和战友从晚上8点便开始出动,由于保密需要,战士们都匍匐在地,一点点向阵地挪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间,不时有战士或中流弹或误中地雷而不幸牺牲。 近7000多米的山路,战士们一点点挪动,直到第二天6点多才赶到阵地。 我军炮火覆盖完成后,战士们跃出阵地,冲向敌人的战壕。“直到下午4点,共历时近10个小时,才完成任务,于夜间撤回阵地。”宫标说。 1986年,宫标和杨建军退伍回到家乡,但那段与敌人浴血拼杀的过往,始终烙印在两人的记忆里。 “经历过战场,见到过厮杀,才明白今天的和平多么来之不易。”宫标说,正是有了无数子弟兵的流血牺牲,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应该牢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将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强盛。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