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阳市博物馆的众多馆藏文物中,有一件形似带柄茶杯的青铜器——战国“郢大府”铭铜量,作为楚国国家一级府库机构“大府”颁发的标准量器,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依然闪耀光芒。 战国“郢大府”铭铜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珍贵文物重见天日 1976年4月,阜阳地区凤台县郊区出土了一件碎成12块的青铜器,人们从大小不一的残碎铜片上,依稀可见一组阴刻的古代文字。后来,这些残碎铜片经上海博物馆协助修复为战国“郢大府”铭铜量,现藏于阜阳市博物馆。 从外观看,这件铜量高12厘米、口径11.5厘米、腹围36.2厘米,圆筒形、平底,通体光素无纹,器身中部有一环形鋬(pàn 器物侧边供手提拿的部分),鋬左侧阴刻铭文“郢大府之筲”,底部阴刻“平”字。 “郢”是楚国都城的通称。国破之后,楚国遗民足迹所至,仍然处处为郢,于是阜阳便出现不少带“郢”的地名,如2018年列为第五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的颍上县半岗镇徐郢社区等。这些地名是楚文化遗存的标志。 根据《周礼·天官·大府》记载,“大府”是管理贡赋的机构。从铜量上的铭文,就能推断这件器物是楚国国家一级府库机构“大府”颁发的标准量器。 关于器身铭文最后一个字“筲”,据《说文解字》记载:“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谓饭帚曰‘筲’,从竹,稍声。一曰饭器,容五升。” “‘郢大府’铭铜量的测算容积是1100毫升,按5升量折算,楚国的衡量单位1升应当是222毫升。”阜阳市博物馆讲解员戚永勤说。 揭开楚国厚重历史 据《阜阳文化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在今阜阳境内的传播与影响,经历了一个初现、勃兴、繁盛、一统的渐进历程。 “楚人在阜阳境内的活动,最迟可以推定在楚成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626年以前,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阜阳市档案馆原副馆长胡天生说,到楚庄王拥兵北上称霸中原时,楚文化开始在阜阳境内强势传播。 到了春秋中晚期,楚灵王、楚平王、楚昭王可以随意在阜阳境内征兵、割地、灭国,导致楚文化日益强盛,本土文化被不断侵蚀、逐渐失去独立性而式微。后来,随着几个方国的灭亡,阜阳成了楚文化的重要分布区。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不断东移,阜阳境内完全成为楚文化发展繁荣的中心区域之一。 楚国在战国时期的度量衡体系具有显著特点,既保留了中原传统度量衡的影子,又因地域广阔、经济繁荣形成了独特的标准化体系。 国内现有出土文物表明,楚国手工业发达,冶铜、操漆和丝织业都很著名,郢都是十分繁华的商业城市,发达的手工业和繁荣的商业促使楚国度量衡制度迅速发展。特别是楚国在战国时期已经使用了尺、寸、分等长度单位,当时的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现存的战国“郢大府”铭铜量器形完整,铭文较为清晰,为研究中国古代度量衡的发展,以及楚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和计量学研究价值。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