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阳市博物馆2000余件展出文物中,位于二楼通史展厅的战国陶井圈高度超过3米、直径接近1米,是馆内“个头”较大的展出文物。 2016年,这件文物于阜城天章水岸国际小区二期项目工地——“储台墓地”中被发掘出土。随着阜阳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这件珍贵文物得以与公众见面。 罕见文物重现于世 2016年初,阜城天章水岸国际小区二期项目正式施工。在地基开挖过程中,一处涵盖战国中晚期至汉代墓葬的墓地逐渐显露,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 该墓地位于主城区西北,南京路与河滨西路交叉口东南侧,因所在地块名为“储台”,故命名为“储台墓地”。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阜阳市文物管理局联合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探明墓葬35座,实际发掘29座,并清理出战国晚期陶井2眼。 “根据考古发掘结果,残存陶井圈共6节,出土时呈上下竖直相扣结构。”阜阳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黄海燕介绍,井底出土了大量陶罐,推测为汲水用具,其风格具有典型的战国晚期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这6节井圈均为夹砂灰陶材质,呈直圆筒状,两端接口处略向外折。每节高62厘米,口径88厘米。“陶胎质地细腻,井圈体量规整,反映出当时较高的陶器制作水平。”黄海燕表示。 为何成为重点展品 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确认,储台墓地共出土青铜器、陶器、金银器、玉器等各类文物39件(套),其中被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1件(套)、二级文物6件(套)、三级文物32件(套)。 “储台墓地出土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马器,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相关铜构件数量约110余件。这套马器与陶井圈在阜阳地区均较为罕见。”阜阳市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指出,储台墓地是阜阳首次发现的较高等级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葬。从出土文物形制及墓葬结构判断,墓主身份应属“下大夫”一级。 “与陶井圈一同展出的,还有2004年于储台墓地附近女郎台遗址出土的陶排水管。二者一大一小,共同呈现了战国时期先民的生活场景。”杨玉彬进一步说明,储台墓地地处泉河南岸,北邻泉河故道,因长期受淤土层覆盖,地形地貌变化显著,这套陶井圈能够基本保存完好,实属不易。 学术价值不容忽视 在中国古代,陶井圈主要有两方面功能:一是加固井壁,防止塌陷;二是过滤杂质,改善水质。阜阳地区现存古井多为砖砌结构,而陶井圈的使用,体现了古代先民在生活设施建设方面的智慧。 “从考古情况来看,储台墓地历史上曾多次遭盗扰,但包括陶井圈在内的陶器组合仍较为完整,可作为本地区同期墓葬断代的重要参考,其学术意义不容忽视。”阜阳市博物馆馆长刘建生强调,颍河是古代中原通往江南的重要通道之一,位于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阜阳,建城史超过3000年。出土陶井圈的储台墓地距离顺河古城遗址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二者的考古发现共同印证了阜阳地区地下文物资源的丰富性与历史的连续性。 此外,文物部门于2004年对同一区域的女郎台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墓葬11座,出土文物200余件。这些考古成果进一步证实了颍河下游地区文物遗存的丰富性,对研究皖北地区楚文化的演变脉络及先民日常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