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姓之友”苏东坡颍州善政

2025-11-13 14:58|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1274| 评论: 0|原作者: 陆志成|来自: 阜阳日报

  “百姓之友”,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对苏东坡的评价。

  而印证这一评价的直接史实是他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期间所做的利于民生的几件事:拒开八丈沟、通焦陂浚西湖、赈饥民缉盗贼、奏议解民悬……

《东坡先生像赞》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资料图)


  “到官十来日,九日河之湄”

  苏东坡是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闰八月二十二日到颍州上任的。到颍州后,他写的第一首诗名为《泛颍》,因为诗中有“到官十来日,九日河之湄”之句,有人误以为他十天中有九天都在游湖玩水。其实,在这看似轻松的诗句背后,他正在处理一件关乎颍州(以及寿州)人民祸福的大事。

  原来,他上任之前,京城开封水涝成灾,便开沟挖渠把水注入惠民河流向陈州(今河南淮阳),造成陈州水患,又为解除陈州灾厄,采取以邻为壑的办法,决定从陈州再开挖一条350多里的长渠“八丈沟”,引水从颍州入淮。其实这项工程在他上任前已于六处分段动工,但由于争议不止,朝廷要求他召集各方会议作出决断。他到任后仔细审阅所有行文,发现争议各方并无事实依据,不过是“臆度利害,口争胜负”。对此,他进行了实地调研工作。

  《宋史·苏轼传》记云:“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具体说来,他亲自走访淮颍民众,征询意见,查验档案史料,组织水文地质技术人员,亲至所属各县相关沿河地段实地测量:从蔡口(河南淮阳北)到淮河黄堆口,每25步一竿(单步,即一只脚跨出距离2.5尺),每竿用水平尺量高下尺寸,凡5811竿,约242里。概言之:淮水泛涨时,淮水口比八丈沟上游蔡口的水位还高出八尺五寸,势必倒灌。既泄不下陈州之水,反使颍州数百里沦为泽国。于是,他三上《八丈沟不可开状》,促使朝廷收回成命,停止了这项工程。

  此举不仅节省了夫役18万、贯(石)钱(粮)37万,更是避免了颍州大地数十万百姓的永世祸害。所以历代颍州史志都铭记此事,对苏东坡寄予感恩之情。

  “千夫余力起三闸,

  焦陂下与长淮通”

  苏东坡考察“八丈沟”的两个多月时间,对颍州沟河湖塘有了亲闻、亲见、亲历的了解,认为要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必须充分利用颍水和西湖的资源。于是,他奏请朝廷同意,免除原本计划维修黄河征调的夫役,从中“乞万人”开发颍州境内的沟渠。

  颍州城外清河北通西湖、中经焦陂,注入淮河。二十年前(1071)欧阳修《忆焦陂》诗中,曾有“清河两岸柳鸣蝉,直到焦陂不下船”之句,可见那时的清河水运畅通。到了元祐六年(1091),清河已经壅塞,苏东坡“复为修整”:修建昔人于大润河、小润河、白龙桥三处水闸,以时蓄泄,控制水位。又修请陂塘,开清沟以引汝水,溉民田之十里(《正德颍州志》)。苏东坡写的《再次韵德麟新开西湖》有“千夫余力起三闸,焦陂下与长淮通”诗句。又在此诗自注中云:“去岁,颍州灾伤,予奏乞罢黄河伕万人开本州沟,从之。以余力作闸,通焦陂水,浚西湖。”

  颍州西湖,古时“水深莫测,广袤相济”,到了北宋已为著名风景。苏东坡知颍时,秀美的“十里湖面”已有部分干涸。他治理此湖的具体过程史料无载,可其中一道“出颍州城向西北,蜿蜒曲折直到西溪的大堤”,用疏浚时挖出的葑草淤泥建造而成,使颍州西湖有了一个可与杭州西湖媲美的“苏堤”。

  “后夜龙作雨,天明雪填渠”

  是年夏涝秋旱,又遭冬雪之灾,加上庐(今合肥)、濠(今凤阳)、寿(今寿县)各州也受灾,流民遍布,盗贼群起。苏东坡作为地方长官,抚辑安民“日夜计虑,势不可缓”。为了筹措粮食,他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通过不同渠道,尽力储备粮食。具体做法是,高价收购,封存本州现有存粮(包括代管的陕西军粮和禁军缺额粮)。二是,开放粮食市场,以免税鼓励贩运。鼓励百姓到收成好的淮南西路去贩运粮食,不仅免了“力胜税”,还奏请免了沿途逐县税赋。三是,鼓励灾民自救互救。号召寄居在颍州城内的,在其他州县有田的人家,取粮供家所用,又促使有经济能力者,自筹资金,买粮自食。四是,自出钱粮造饼施粥,开义仓售粮。后又学习陈州赈济之法,开放义仓和作院,以积谷数千硕,炭数万秤,一部分赈济饥民,一部分原价售卖……由于他采取的多种多样的赈济办法切实可行,致使这次颍州灾伤没有发生饿死人现象。后来他为赈灾所作的诗中有“后夜龙作雨,天明雪填渠”之句。

  对此,明嘉靖《颍州志·名宦志》纪曰:“……是冬久雪,颍饥。苏公奏发义廪积谷数千石,并卖作院炭数万秤,酒务柴数十万秤以济饥寒”。

  当时颍州境内有一群巨盗,啸聚为寇,打家劫舍,为民大害。虽然前任剿除大半,但头目尹遇始终在逃,依然结伙为盗,不仅惊动人户,而且群党劫杀,经常与盗捕官吏斗敌,残害无辜。“乡村畏摄,不敢言及,纵被劫杀,不敢申报”。本来灾荒已使百姓饥寒交迫,贼寇如此劫掠和滋扰,更是雪上加霜,作为地方官,苏东坡一面赈灾,一面加紧缉捕盗贼。

  苏东坡访闻汝阴县尉李直方素有才干,“忠勇足智”,就将剿贼之任责成于他。

  李直方亲率弓手追缉,又化装成贩牛小客潜至尹遇藏身之处,伺机突袭贼寇。尹遇持械抵抗,李身先士卒,也持械大呼,排户而入,将尹遇刺倒,遂一举成擒。随之,颍州社会秩序出现了安定局面。

  “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

  奏议,或称奏状、奏章、章议,是臣子们向皇帝进言的意见书。在苏东坡数以百计的奏议中,绝大部分是反映民生疾苦、为民请命的内容。

  元祐七年(1092)二月,苏东坡在颍州任职六个月之际,朝廷又把他调到扬州任知州。他离开颍州,沿途过涂山、荆山、濠州、寿州和楚泗之间,常常“屏去士卒”,亲自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目睹处处萧条,饿殍遍地,民情危急。

  他一到扬州就奋笔疾书长达八千言的奏议《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说,近年来在杭州、颍州、扬州,亲见到两浙、京西、淮南三路的农民,皆为还不起多年积欠的青苗贷而逃亡,推及全国都是这样的局面。从颍州到扬州上任,沿途看到小麦长势良好,但农民反而忧虑丰年的日子更加难过。因为一到丰年就有官吏到家中催逼积债而致“枷棒加身”,这样一来,逃亡在外的农民仍然不敢回家。粗算一下,以每州催债吏卒五百人计,全国最少有二十万虎狼散在民间。他呼吁道:“臣闻之于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

  然而,苏东坡很多反映民情、针砭时弊的奏议,遇到朝中好大喜功者的质疑、打击和陷害。比如,熙宁七年(1074)的《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元丰八年(1085)的《乞罢登莱榷盐状》,批评了官府榷盐(专卖食盐)造成民不聊生;元丰八年(1085)的《论给田募役状》和元祐元年(1086)的《再乞罢详定役法状》,指斥“役法之弊”在于“以免役之名,实欲重敛”;《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揭露出“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等等。

  但是,为了解除压在百姓身上的沉重负担,苏东坡不顾个人仕途升迁,不畏打击陷害,不改初心,不辱使命,坚守责任担当和牺牲精神;奏议还是一份接着一份照写不止,意见还是一条接着一条照提不误。揭露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也许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那份八千言奏议催促之下,朝廷终于元祐七年(1092)七月,正式颁布了“宽免”百姓积欠公债政策。令苏东坡兴奋的是,宽免的不仅有颍、扬、杭地区,而是涉及全国范围。为此,苏东坡作《和陶饮酒二十首·之十一》诗,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

  “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

  苏东坡关心民瘼,解民疾苦,为民请命,爱民利民之举,并不限于颍州一地。纵观其一生,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历知数州,始终如一心系百姓。

  嘉祐六年(1061),时年26岁的苏东坡首任凤翔府签判,在他人生仕途第一站,了解到“民贫役重”,给百姓生活带来最大生命危险的是每年终南山之木编筏放排,“自渭入河”东运京师,在三门峡势险水激的砥柱一段,葬身鱼腹的民工无数。他访其利害,改变成规,使运木者在水涨前通过砥柱,自此危害大减。

  熙宁七年(1074)知密州。时遇旱蝗之灾肆虐。官府不问收成多少,只按田亩和人数强征税粮,弄得“民不堪命”。他亲自组织百姓用火烧之法捕杀蝗虫,并设法盘量粟数百石,用来收养“弃儿”,所活者数千人。

  熙宁九年(1076)知徐州。翌年徐地猛降暴雨,加上黄河上游决口,水淹州田万亩之多,洪峰高出州城丈余,百姓槁死于丘陵、树木之上。他“庐于城上,过家不入”,躬执畚锸,身先仆隶,日以继夜带头筑堤护堤,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又为解决穷苦百姓常年缺柴之困,派人在徐州西南白土镇找到了煤,为当时百姓解决了“炊饮之难”,也造福了后代。

  元丰三年(1080)他在“乌台诗案”中落官为民,谪居黄州,自劳衣食,躬耕于东坡。虽自顾不遑,却时时关心民间疾苦事,写出大量诗词,诸如“下马作雪诗,满地鞭箠痕。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韵》等。当时民间流行“溺婴”恶俗,他写长信请求知州依法禁止,又组织“育儿会”,劝募钱米,援助家贫者,他自己虽然经济十分拮据,还是带头“亦出十千”。

  元祐四年(1089)知杭州。当地灾害频发,水利失修,苏东坡一面用修理官衙之款救济灾民,一面向朝延请求减免地方税赋。用卖度牒之钱开设饭舍,广施救济,置办药局、病坊,为病者医药,得愈者千余人。杭州人为纪念他“家有画像,饮食必祝”,还建了生祠。

  元祐七年(1092)二月知扬州。当时州府每年举办“芍药花会”,十万朵任务,搞得农民不能种庄稼要种花,劳民伤财,为此,苏东坡下令取缔,受到百姓称赞。

  绍圣元年(1094)贬谪惠州。苏东坡为解决百姓出行困难,带头捐资修建二桥。又筹资修建军营三百间,安置驻军,消除了军队散居市井骚扰百姓问题。

  绍圣四年(1097),贬居海南儋州。他虽然处境困顿之极,却不忘关心民间疾苦,不辞疾弱辛劳,采摘泡制中药救济病者。又兴办学校,教育儋民,以致学风大开,甚至有人踏海越山不远千万里到海南从苏东坡为学。《琼台记事录》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在他的带动下,海南各地先后办起了21座书院,先后出了12位进士、23位举人。

  综上可见,苏东坡一生关心民瘼,服务于当世,每到一地,尽力兴利除弊,发展生产,积极为人民做好事,深得人民敬爱。所以,他逝世噩耗一出,“吴越之民,相与哭于世,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即使千年后的今天,在他的出生地、宦游地、逝去地,甚至于足迹所到之处,都留有纪念他的遗迹与祠祀,所以称他是“百姓之友”,乃实至名归。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