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颍州甲午抗日英雄传

2025-11-20 09:20|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1220| 评论: 0|原作者: 李兴武|来自: 阜阳日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日甲午战争结束130周年。当年代表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在临终前留下一首耐人寻味的遗诗曰: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更有民间作者洪兴全,广征博采,撰辑成一部奇书《说倭传》。这是一部记述甲午战争全过程的小说,描述了邓世昌义犬救主、刘永福智勇兼备、马玉昆盗马背尸等清军将领与日军浴血奋战的动人故事。

  本文将运用笔者收集到的甲午战争有关史料,为读者描述当年陆路战场,清军将士面对强敌、甘洒热血、顽强抗争、不屈不挠的壮烈义举和献身精神。其中,就有不少颍州(当时称为颍州府,辖阜阳、亳州、蒙城、涡阳等县)英雄的动人故事。

  马玉昆:浴血重围大平山

  马玉昆(1837—1908),原籍蒙城,后迁居涡阳。1864年参加对捻军作战。1874年,与左宗棠共同抗击阿古柏和俄国侵略。1889年调直隶,率军驻防旅顺口北洋海军基地。1894年7月下旬,受命入朝抗日。马玉昆入朝,先是打了平壤外围船桥里之战,清军以2200人对3600名日军,拼死搏战,取得了重大战果。战斗中,日军将校以下死者约140名,伤者290名,3名大尉、2名中尉被击毙。此战是清军在甲午战争陆战中打得最好的一次战斗。

  平壤战役后,清军退守至鸭绿江防线,马玉昆跟从毅军统领宋庆,防守鸭绿江下游九连城防线。10月25日,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后,首先进攻聂士成、马金叙防守的虎山阵地。马玉昆立即率部出援,直冲敌阵,日军攻势顿挫。但由于日军又调第十旅团参战,而清军刘盛林部违抗主帅宋庆“令其接应”的命令,拒不赴援,率队溃退,致使清军防线全线瓦解。马玉昆不得已突出重围,随宋庆退走凤凰城,后撤至摩天岭。11月中旬,金州、旅顺告急,马玉昆随同宋庆回军西进,先后在金州、海城的马圈子、感王寨等地重创日军。海城、盖平失守后,马玉昆又守营口。

  1895年2月24日,日军从东南两路抢登营口东道门户大平山,马玉昆与敌鏖战于大平山下。大平山绵延二十余里,日军于各山头分设快炮五六十尊,连环轰击。马玉昆“被困核心,率其亲兵闯出重围,因见我兵尚在围内,重复杀入,冲开一路,护之而出,其亲兵百人两头冲杀,仅剩二十余人,战马三易,均被炮毙”。终因清军饥疲不堪,又无后援,敌遂占据大平山。清廷以马玉昆在此役中“实属奋勇异常”,传旨嘉奖。

  在甲午战争过程中,马玉昆约束部众,军纪严明,在强敌侵凌而前,“以千数百人抗敌人数万,奋力搘拄,屹然自全”,虽然未能挽回整个战争失败的全局,但却表现了一个爱国将领不怕牺牲、顽强抗争的英勇气概。

  程允和:土城子痛击日军

  程允和(1844—1922),阜阳人,19岁投军,英勇异常,“每战必先”。后转战豫直、山陕等省,屡著奇功,25岁时已保至记名提督。光绪九年,升毅军后路统领。又数年,被赏头品顶戴,驻军亳州。

  程允和曾参加入朝后对日军的成欢之战,是甲午战争正式爆发前中日陆军的首次交锋。由于国内主和派一意求和,延误了战机,清军遭受惨败。

  成欢之战后,程允和退守旅顺,驻守椅子山、案子山、望台北及松树山炮台。1894年11月18日,旅顺口保卫战打响。首先是由土城子阻击战开始,土城子位于旅顺北部,距旅顺口约10公里,金(州)旅(顺)大道北道通过这里。大道两旁,丘陵起伏,便于埋伏,是个阻击日军的好地方。1894年11月17日下午,程允和率和字军中路迎敌,在土城子以南许家窑一带高地布防;次日上午8时左右,程允和见日军秋山好古部队已逼近土城子,马上命清军抢占双台沟西南高地。秋山好古见清军已有准备,正想撤退,但已经来不及了。清军从距日军约1000米距离的山顶,吹着军号,擎着赤黄色旗帜,向日军发起进攻。清军展开后人数甚多,从西山出发的步兵约700人、骑兵200人,从前面出发的步兵约1000多人,从左边出发的步兵约500人、山炮5门,骑兵50人,各高举旌旗前进,向日军发起猛烈进攻。

  日军突出重围向北逃窜,清军紧追不舍。此时日本援军赶到,也被清军团团围住,双方在长岭子又进行了一场激战。清军在长岭子东南高地上架起两门大炮向日军猛轰。战至中午11时,日军因无力再战,不得不向营城子方向撤退。清军紧追不舍,一直追到双台沟始止。

  土城子阻击战是自日军在花园口登陆以后清军取得的一次较大胜利,也是程允和自朝鲜回国后抗击日军取得的第一场胜利。但土城子之战的局部胜利无法改变全局,旅顺保卫战最后失败的命运无法避免。

  姜桂题:万雷齐鸣守旅顺

  姜桂题(1843—1922),亳州人。早年参加捻军,后投靠官军。1877年(光绪三年)统南阳练军,后隶毅军,授云南临元镇总兵。

  1894年11月18日,旅顺口保卫战打响。作为守城主帅,姜桂题与徐邦道、程允和一起参加了土城子阻击战,并主动出击,取得了胜利。在松树山、二龙山阻击战中,按照日军最初布置,日军第一师团占领椅子山、案子山炮台后,应立即进攻二龙山附近的松树山炮台,日军混成旅则全力进攻二龙山炮台和二龙山左侧的炮垒。但由于椅子山与松树山之间河水滚滚,道路通行极为不便,加之中间有清军据守,第一师团的部队不能顺利通过,因而延误了进攻时间。1894年11月21日上午8时45分,日军第一师团主力还未进入指定地点,早已埋伏在二龙山以北的日军第十二混成旅团以两个中队的兵力由二龙山下蚁附而进,抢先发动了对二龙山炮台的攻击。

  守台清军在姜桂题的指挥下,用克虏伯炮、格林炮向进攻炮台的日军进行猛烈轰击,并用步枪射击。枪声、炮声交织在一起,“似万雷齐鸣”。日军攻击部队被冲开两次,虽多次遭受重创,但置伤亡于不顾,终于逼近炮台。姜桂题见日军人多势大,清军无力抵抗,不得不率队而走。10时30分,二龙山炮台失守。接着日军攻入旅顺市区。当夜,姜桂题等率部退往金州,旅顺失陷。

  兵败之后,姜桂题和程允和等人“革职留营立功自赎”,主动投入宋庆军营,“戴罪立功”,先后驻守辽河下游牛庄、高坎、营口一带,参加争夺大平山以及保卫田庄台等战斗。尤其在争夺大平山的一场战斗中,姜桂题率清军顽强阻击,“从马上射出雨点般的枪弹”,迫使日军“策马撤退”。此战令日军损失惨重,大涨了我方士气。

  马金叙:血染征袍战虎山

  马金叙(1848—1912),蒙城人,17岁投淮军刘铭传部,由于作战勇敢,由棚目累迁至总兵。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马金叙慷慨请缨,只身投奔驻扎旅顺的宋庆麾下,以总兵官出任毅军分统,10月上旬随宋庆开赴鸭绿江前线,布防于九连城、安东一线。10月下旬,马金叙率队抢在日军之前占得虎山,迎击日军第一军第三师团正面来犯。

  10月25日晨,日军分三路,越鸭绿江向虎山阵地发动正面进攻。马金叙督率部下奋勇力战,“快炮放至一百八十余击”,伤亡过半。此时,日军右路抢占了虎山东南高地,从侧后向马金叙发动攻击。清军腹背受敌,形势危急。宋庆急调2000人渡河来援。日军见状,急派左路队绕至虎山两侧,截击出援的清军。双方鏖战,十分激烈,“炮弹轰驰,声震数十里”。马金叙、聂士成与来援的马玉昆、宋得胜率部奋勇作战,在日军左、右、中三路炮火夹攻下,“伤亡鳞叠,犹相持不少后”。不久,日军左路队迂回至虎山西侧,势将截断援军后路,马玉昆、宋得胜被迫撤退。于是,日军左、右、中三路从虎山东、西两侧及正面将马金叙部包围。马金叙部虽已孤立无援,仍继续“顽强抵抗,毫无退却之色”。日军先后向虎山阵地发起四次冲锋,马金叙督队奋力还击,在战斗中受伤20余处,满身淋漓,血染战袍,“其弟督队阵亡”。

  在马金叙、聂士成的抗击下,日军“死伤多人”。马金叙督战益力,誓与虎山共存亡,部下死劝,方率残部数百渡河西走,撤至大东沟,复走孤山,再移岫岩。时人评论说:甲午之役,不乏奋勇敢战者,然悲壮惨死,“尤以虎山最著”。马金叙及虎山将士不畏强敌,骁勇敢战,连日本人在后来的教科书中也有提及。后马金叙与聂士成扼守摩天岭,屡与敌战,皆以勇敢著称。

  孙万林:白马河畔重创日军

  孙万林(1842—1905),涡阳人,19岁投营参军,作战骁勇,数年间即升任总兵加提督衔,后移防胶东,负责修筑烟台宁海州至威海卫西山口道路,加强了威海卫与烟台一带的军事防御。

  甲午战争爆发后,1895年,山东半岛局势紧张,1月20日,日军主力在荣成成山头登陆,孙万林奉命率部赶赴荣成,与戴宗骞互相支援,合力抵抗日军。

  1月22日,孙万林率军在荣成以西的白马河埋伏,于河西岸修筑工事,并协助两翼部队在河两侧制高点抢修了两座临时炮台。

  1月24日傍晚,日军派出步兵一个大队和一个中队,准备攻占白马河东岸。早已埋伏在此的孙万林,趁敌人立足未稳,立即下令攻击。孙万林亲自督战,“打死敌军官一名,士兵十余人,而清军仅一名哨官受伤,一名马夫中枪牺牲”。激烈的阻击战进行了近两个小时。

  白马河阻击战使入侵日军受到沉重打击,也是甲午威海之战中,以少胜多的一次胜利。

  2月3日,威海卫失守,孙万林奉命“犹于宁海、文登境内之龙泉塘、小芦庄、申阁子等处”阻击,屡次打击进犯的日军,并于二三月间分别收复了宁海、荣成、文登三县城。

  程文炳:抗战派最后的呼声

  程文炳(1834—1910),阜阳人,曾任湖北提督、福建陆路提督、长江水师提督。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程文炳丁忧在籍,守孝阜阳。在李鸿章、裕禄等朝廷重臣的力荐下,清廷起用程文炳,命统皖军,驻守张家湾,拱卫京师。1894年冬旅顺失守,日兵渐逼,京师震动。此时,朝廷召见,廷对时程文炳慷慨陈辞,请赴前线。慈禧以京师为根本重地,非大将不能胜任拱卫之责,不同意他的请求。

  在守卫京师期间,程文炳以一个军事家的胸怀放眼全局,一方面关心前方战事的发展,另一方面指挥部队深挖战壕,构筑堡垒,备足弹药粮草,加强备战,积极防御。当时天津、沧州一带,有很多日本间谍,到处刺探清军情报,包括了解京津冀一带的风土民俗,测绘地图等,无所不用其极。面对日军的情报战,程文炳两手应对,一是秘密抓捕日本间谍,尽量减少和挽回因情报泄露而造成的损失;二是发动反间谍战,同样派出侦察人员,收集前线战况和日军情报。同时,他将自己的儿子程恩培秘密派往日本,在更大范围内了解和认识日本,并谆谆告诫儿子:“不得确耗,勿遽归。”

  甲午战争中国完败,签署《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上下强烈反对。在这种形势下,依然驻守在张家湾、拱卫京师的程文炳奋笔疾书,上奏朝廷《请重订和议折》,不满议和,主张抗战。程文炳在这道奏折中,首先陈述了条约的苛刻,提出战可有转折之机会,并指出了条约的危害:“此约一成,不但京师无以立足,辽沈不能庇根,而且各国效尤,国将四分五裂。”他恳请皇帝不要批准该条约,还建议继续与日军作战,并表示宁“粉身碎骨,一死以报国家”。最后,他重申仿中俄改约之例,“别遣使臣重订和议,如其不从,惟有一战,一意坚持,始终不衰,国事庶终有转圜之日”。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程文炳在奏折中首次提出了“一意坚持,始终不衰”和“持久以疲彼”的持久抗日思想。虽然未被朝廷采纳,但后来日本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共产党坚持对日“持久战”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实践证明,这一思想和策略是有先见之明的。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