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颍河闸藏着阜阳人的牵挂与期盼

2025-11-13 15:00|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1053| 评论: 0|原作者: 张杰|来自: 阜阳日报

  在阜阳,颍河闸从不是一座单纯的水利建筑,而是刻进城市肌理、融进百姓生活的精神地标。2024年7月,“颍河闸封闭重建”的消息传开,无数市民专程赶来与老闸合影,朋友圈里满是追忆与期盼。近期,更有热心网友不时放飞无人机,航拍新闸的建设进度。这座守护阜阳60多年的枢纽工程,背后藏着阜阳人对生计的依赖、岁月的眷恋与未来的憧憬。

  阜阳人对颍河闸的关注,始于它对生计的“硬核守护”。地处淮河流域的阜阳,自古饱受水旱交替之苦:汛期颍河洪水肆虐,枯水期河道干涸断航,农业灌溉常年告急。1958年,由安徽省水利厅设计院主导设计、省水利厅建筑总队施工的阜阳颍河闸开工建设,苏联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参与了关键环节。他们提出的“深浅孔结合”方案(16孔闸门中包含4孔深孔),有效提升了水闸的过流能力与防洪稳定性。

  经过四万民工一年的昼夜奋战,全长180米的16孔节制闸于1959年1月20日通过竣工验收,并立即投入使用。这座集防洪、排涝、灌溉、交通于一体的枢纽工程,从此成为阜阳坚实的“水利屏障”。汛期,它一次次精准启闭泄洪,将上游来水稳稳节制,守护两岸家园;旱季,它蓄水保水,保障着近百万亩耕地的灌溉和城乡居民的用水,让“靠天吃饭”的日子渐行渐远。无论是2024年汛期的旱涝急转,还是往年的洪峰来袭,颍河闸的每一次启闭都牵动着阜阳人的神经,因为它直接关乎田地的收成与家园的安危,是刻在骨子里的生计牵挂。

  这份关注,更承载着几代阜阳人的集体记忆。颍河闸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阜阳第一座跨颍河公路桥。在颍州路泉河大桥等桥梁建成前,它是连接颍河东西两岸的唯一通道,颍东区也因此被老阜阳人亲切称为“闸东”。老一辈人记得,过去从颍东到主城区要靠渡船,闸桥通车后,十分钟便能直达;河东的粮食蔬菜、淮南淮北的煤炭、蚌埠的工业品,都通过这座桥源源不断运往阜阳城区,它见证了阜阳的商贸繁华。此外,“万民山”的土堆与“三角洲”的形成,都与颍河闸有着不解之缘。60多年来,它是赶往火车站路上的必经之地;“万民山”是情侣约会的观景台;“三角洲”是老人散步的好去处。颍河闸上的每一处护栏、每一扇闸门,都铭刻着阜阳人的青春与岁月。

  对颍河闸的关注,也饱含着对城市未来的期许。随着时代发展,老闸渐露短板:泄洪能力不足、防洪标准偏低、交通通行受限,已难以满足阜阳发展的需求。当重建计划公布,阜阳人一边不舍老闸的退役,一边期待新闸的崛起。人们热议新闸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期待“闸桥分离”后更通畅的交通,盼望三角洲区域因新枢纽而焕发新生。这份关注,早已超越了对一座建筑的情感,升华为对城市更安全、更便捷、更美好的向往——新闸不仅将延续守护安澜的使命,更会见证阜阳新一轮的腾飞。

  从1959年竣工时的万人瞩目,到如今重建的全民牵挂,颍河闸的每一个动态都牵动着阜阳人的心。它是水利枢纽,守护着生计安稳;是时代印记,承载着集体记忆;更是希望象征,连接着城市未来。这份深入骨髓的关注,是阜阳人对家园最质朴的热爱,是藏在烟火日常里的牵挂与期盼。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