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琉璃是什么样的吗? 在阜阳市博物馆馆藏的13万余件文物中,有两颗战国蜻蜓眼琉璃珠,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烟云,至今依然闪耀着宝石般的光泽。 据《阜阳地区志》记载,这两颗出土于阜阳城西郊战国墓的琉璃珠,很可能产自地中海沿岸,是通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传入内地的。它们的发现,为研究先秦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珍贵文物破土而出 1974年5月,在阜阳城西郊(今颍州区颍西街道)一处灌渠工程施工现场,群众取土时发现一座土坑竖穴墓,出土了蜻蜓眼琉璃珠、青铜小兽、铜环、印章等文物。这批文物很快被移交至当时的阜阳地区博物馆。 经考古人员鉴定,该墓葬为战国时期遗存。“当时未对墓葬的长、宽、深度及四至范围进行测量,出土的印章也因磨损严重,字迹难以辨认。”阜阳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黄海燕介绍,“在这批文物中,最具价值的就是两颗战国蜻蜓眼琉璃珠。” 这两件琉璃饰品呈球状,深蓝色,中间有圆形穿孔,直径约1厘米,孔径0.5厘米。其中一件保存完好,表面饰有微凸的蜻蜓眼纹样,以红、白、黄三色构成同心圆图案;另一件略扁圆,周身装饰白色圆圈组成的蜻蜓眼纹饰。 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宿白曾指出,中国直到西汉时期才能制造以铅为助溶剂的“铅玻璃”。“琉璃珠上的蜻蜓眼纹饰并非中国传统纹样,在阜阳出土文物中也较为罕见。”黄海燕说。 深受贵族阶层青睐 琉璃是以人造水晶为原料,经千余度高温烧制而成。其色彩绚丽、晶莹剔透,深受古代贵族喜爱。由于民间难得一见,当时琉璃甚至比玉器更为珍贵。 “中国早期琉璃的制作材料,源于青铜器铸造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经提炼加工后制成。”阜阳市档案馆原副馆长胡天生介绍。2020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颍泉区中市街道顺河古城遗址进行了发掘。阜阳市博物馆“古城初现”展厅中陈列的一串琉璃珠项链即出自该遗址,年代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说明此类饰品在当时贵族阶层已比较流行。 顺河古城遗址出土的琉璃珠项链共14颗,其中5颗形制与战国蜻蜓眼琉璃珠相似,其余9颗为圆管形和椭圆形。“相比之下,战国蜻蜓眼琉璃珠的色彩更为鲜艳,纹饰也更加清晰。”胡天生比较道。 跨越万里传入中原 除阜阳外,洛阳、新乡、长沙等地的战国墓葬中也曾出土各色琉璃珠。 考古学界普遍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琉璃制造者是古埃及人。距今约4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和古埃及遗址中,都曾发现小型琉璃珠的踪迹。 这些琉璃珠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答案是以游牧民族为中介。 阜阳素有“襟带长淮,控扼陈蔡;东连三吴,南引荆汝;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淮海内屏,东南枢辖”之称。西汉功臣中位列第八的汝阴侯夏侯婴,封地就在阜阳。在早于西汉的战国墓葬中发现琉璃珠,说明在大一统国家形成之前,古“丝绸之路”雏形已在发挥作用。 “这两颗蜻蜓眼琉璃珠的发现,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阜阳与游牧民族乃至地中海沿岸国家之间,可能已存在频繁的物资交流。”胡天生说,“这两件珍贵文物不仅为中西文化交流史增添了新的实证,也为探寻当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接触外部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