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段回忆 一生难忘

2025-11-7 09:54|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419|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明智|来自: 阜阳日报

   深秋的颍州西湖,像是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色彩斑斓,诗意盎然。

  恰如954年前的那个秋天,在颍州西湖最美的季节,36岁的苏轼与此地相逢。

  那是苏轼第一次来到阜阳。当时,他路过此处,顺道看望归隐于此的恩师欧阳修。就是这样一个偶然,让他与颍州结缘……

  彼时的苏轼,因数次议论新法的弊端引起皇帝的不悦,又遭到虚构罪状陷害。不堪其苦的他,便请求从京城调到外地任职。

  路过颍州时,苏轼想起了刚刚卸任的欧阳修,便停留在此,看望恩师。

  一来到这里,他便被颍州西湖的美景吸引,跟老师一起饮酒赋诗、畅谈竟日,度过了20多天。

  于苏轼而言,这是一段难得的欢乐时光。在这里,他不用参与朝堂争斗,不必理会小人谗言,而是做个纯粹的诗人,赏美景、品美酒。

  颍州给苏轼留下的美好回忆,一直让他难以忘却。20年后,出任颍州知州时,他也觉得是故地重游,感慨颇多。

  “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

  这是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知颍时创作的第一首诗《泛颍》里的句子,从中便能看出他对颍州西湖的喜爱。

  “一位56岁且饱经沧桑的老者,到任10天中有9天都流连于‘河之湄’,其实他并不是一直在看风景。”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陆志成说,苏轼对水利事业颇有研究,在颍州知州任上虽然只有8个月时间,却三次向朝廷奏请八丈沟工程无法缓解陈州、颍州水患,不可开挖,还主持疏浚清河和颍州西湖等。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在颍州期间,遭遇一场严重的干旱。他夜不能寐,苦想切实可行的救济方案,为百姓奔波,直到后来被调至扬州。

  正如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的那样:“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也正因此,苏轼与颍州的半载缘分,成了跨越千年的深刻眷恋。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