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阜阳16岁女孩小婷(化名)离家出走,给家里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已经快疯掉了!你们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权当从来没有过我。” 无独有偶,13岁的小博(化名)家住颍泉区中市街道街头社区。4月24日上午,他留下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上面写着:我不喜欢这个世界,不喜欢学习,再见。好在两个孩子最终都被找到了。 近期,我市接连发生多起青少年离家出走事件,牵动了不少市民的心。记者就此采访了教师、医生和民警,一起听听他们的建议。 教师: 家长要和老师配合疏导孩子心理压力 记者对最近发生的青少年离家出走事件进行梳理发现,走失孩子多在十五六岁左右,正处于叛逆期。相较于普通高中,职业院校学生的离家出走现象更多。 阜阳农业学校一年级班主任老师张健从事中职生教育研究多年,对青少年离家出走问题一直十分关注。他曾经在班级中做过调查:在一个有60多名学生的班级中,有过离家出走念头的学生竟然超过三分之一。而导致他们产生离家出走的想法,家庭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 “我认为,疫情期间学生不能开始正常的校园生活,是这段时间青少年离家出走事件频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孩子们都在家里上网课,长时间和父母呆在家里,缺乏和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张健分析,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家庭生活不幸福、父母工作忙疏于对孩子的管理、父母的溺爱等都可能给孩子心理问题带来隐患。这其中,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孩子离家出走的类型是最常见的。 “我经常听学生跟我说:‘赶紧开学吧,我再在家里呆着,都要被爸妈嫌弃死了。’”张健说,疫情期间,大多数父母除了在意学习成绩外,开始更多地管控孩子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这导致孩子们的压力突然增大,并且产生与父母要求相悖的叛逆感。他们无法妥善解决与父母之间的问题,又不能回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便采取离家出走的极端方式,逃出父母的束缚。 对此,张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家长要与老师相配合,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现在一些孩子宁愿跟老师沟通,也不愿跟家长沟通。现在我每周都会通过班级群或微信视频,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家庭生活交流。家长要与学校联动起来,关注孩子的反常行为,及时告诉老师进行劝导,把孩子离家出走的念头遏制在行动前。 精神科医生: 有患抑郁症的可能 “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种,有可能是患有精神类疾病,比如抑郁症。抑郁症以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孙建中说。 孙建中介绍,抑郁症如同一个泥塘,会把患者牢牢困住,而抑郁症病人几乎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挣扎出来,甚至可能越陷越深。但很多健康的人会觉得他们难以理解,甚至使用语言暴力进行二次伤害,这也就导致越来越多的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有青少年患者最终选择自杀。” “抑郁症不丢脸,可以治。”孙建中表示对待抑郁症就应该如同对待其他疾病一样,积极寻求心理治疗或是药物治疗。“即使没有精神类疾病的青少年离家出走,社会和家庭也应该用爱把他们拉回来,而不是使用言语和肢体暴力。” 民警: 社会因素诱惑大,培养自救意识 现如今,对于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的青少年来说,社会中有着形形色色的诱惑。一些青少年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人士,自己无法辨别行为的对错,一味模仿,也是导致青少年离家出走的一个原因。 跟随不良人士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很有可能会落入传销组织。阜城城南新区派出所副所长刘冲锋表示,如果青少年落入传销圈套,一般情况下,人身自由和通讯设备会被控制。“首先,要保护自身安全,不能和传销组织硬碰硬。可以假装服从,利用外出时间或接新人的机会,择机逃跑,并立即报警。一般传销组织会要求被控制人联系亲属转钱。这时可视情况,在通话时暗示自己被控制。”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向孩子介绍诱拐、诈骗、传销等案例,让孩子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刘冲锋说:“发现孩子可能接触外界诱惑后,可以转移孩子的目标,把孩子的兴趣引到其他方面。家长还要培养孩子的自救意识,在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时,要向周围的人求助。” 刘冲锋提醒,发现孩子走失后,要立即报警。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的通知中提到,公安机关接到儿童失踪或者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妇女失踪报案的,都应该立即以刑事案件立案,迅速开展侦察工作。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